一、别名
- 大枫子、麻风子(部分地区称大风草、风子)。
二、入药部位
- 干燥成熟种子:取自大风子科植物大风子(Hydnocarpus anthelmintica Pierre)的果实,经除去果皮、洗净、干燥后入药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味:辛、热,有毒。
归经:肝、脾、肾经。
四、功效主治
祛风除湿
- 缓解风湿痹痛、肢体麻木,适用于风寒湿痹证。
消肿止痛
- 用于跌打损伤、疮疡肿毒初起,外敷可缓解红肿热痛。
杀虫止痒
- 治疗疥疮、湿疹、癣疮(如头癣、体癣、手癣),对疥螨、虱虫等寄生虫有杀灭作用。
活血通络
- 改善气血不畅引起的经络阻塞,辅助治疗风湿痹痛或外伤瘀肿。
解毒散结
- 适用于痈疽、瘰疬等外科病症,通过抑制细菌生长及促进脓液排出,加速疮面愈合。
五、相关配伍
麻风病
- 大风子 + 苦参 + 白蒺藜 + 防风 + 苍耳子(祛风燥湿,杀虫解毒)。
疥疮、皮肤瘙痒
- 大风子 + 硫黄 + 轻粉 + 樟脑(制成软膏,外搽患处)。
癣疮
- 大风子 + 地肤子 + 土槿皮 + 硫黄(燥湿杀虫,敛疮止痒)。
杨梅毒疮
- 大风子(煅存性) + 轻粉,麻油调涂(《卫生方》)。
荨麻疹
- 大风子 + 大蒜(2:1),捣烂煎水涂搽(《中药大辞典》)。
六、用法用量
外用:
捣敷或煅存性研末调敷。
榨取大风子油直接搽患处。
内服:
- 入丸、散,一次量 0.3-1g(需严格遵医嘱,避免过量)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忌人群:
体质虚弱者、风寒感冒者慎用。
孕妇禁用(毒性可能致畸)。
过敏体质者慎用(可能引发皮疹、瘙痒)。
注意事项:
内服需遵医嘱,不可长期或过量使用。
外用时注意皮肤刺激反应,如出现红肿、灼热感应立即停用。
避免与镇静剂、免疫抑制剂同用(可能增强药效)。
八、炮制
生大风子:
- 除去杂质,洗净干燥,用时捣碎。
大风子霜:
取净仁碾碎,布包蒸热后压榨去油,研细成粉。
作用:降低毒性,多用于内服(如《本草求真》云:“凡入丸药汤药,俱宜除油为妙”)。
九、鉴别
正品特征:
种子形态:不规则卵圆形或四面体,表面灰棕色至黑棕色,有细纵纹及凹纹。
种皮与种仁:种皮厚1.5-2mm,内表面浅黄色至黄棕色;种仁外被红棕色薄膜,胚乳乳白色,富油质。
气味:气微,味淡,有油性。
伪品特征:
- 形态规则,颜色较浅,种仁无红棕色薄膜或胚乳特征不符。
十、贮藏
环境要求:置干燥阴凉处,防潮、防蛀。
包装:密封容器,可加入干燥剂。
保质期:一般2-3年,优质种子可保存更久。
十一、附图
药材
本站内容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治的依据。就医请及时到正规医院,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