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藏青果(未成熟果实)、诃黎勒(古称)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使君子科植物诃子(Terminalia chebula Retz.)的干燥成熟果实。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,晒干或烘干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  • 性味:苦、酸、涩,平。

  • 归经:肺、大肠经。

  • 特点:酸涩收敛,苦降下气,平而不燥,既敛肺气又润肠道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  • 功效:涩肠止泻,敛肺止咳,降火利咽。

  • 主治

    1. 久泻久痢:脾虚或湿热所致的腹泻、痢疾,伴脱肛、便血。

    2. 肺虚喘咳:肺虚久咳、痰多气喘,尤适于久咳失音。

    3. 咽喉肿痛:热毒壅盛的咽痛、声音嘶哑(生用效佳)。

    4. 出血证:便血、崩漏等慢性出血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1. 诃子+橘皮:一敛一散,治咽喉不爽、声音嘶哑(如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)。

  2. 诃子+桔梗+甘草:宣肺清咽,治慢性喉炎、喉头结节(《外科正宗》)。

  3. 诃子+黄连+木香:清热燥湿,涩肠止痢,治湿热痢疾(《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》)。

  4. 诃子+白果:敛肺平喘,治虚火咳嗽、夜间咳甚。

  5. 诃子+五味子:协同敛肺止咳,治肺虚燥咳、久咳失音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煎汤3-10g;大剂量可用至15g。

  • 炮制差异

    • 生用:偏于清火利咽,治咽喉肿痛。

    • 煨用(麦麸煨/面裹煨):增强涩肠止泻,治久泻久痢。

  • 外用:研末撒布或调敷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• 禁忌人群

    • 孕妇慎用(刺激子宫收缩)。

    • 便秘患者慎用(收敛作用可能加重便秘)。

    • 实热积滞、外感初起者忌用(闭门留寇)。

  • 配伍禁忌

    • 忌与维生素B₁、苷类(如洋地黄)、生物碱(如麻黄碱)、亚铁盐、碳酸氢钠等同服(生成沉淀,降低药效)。
  • 不良反应:过量可能致腹胀、腹泻或肝肾功能损伤。

八、炮制方法

  1. 生诃子:洗净,干燥,去核取肉。

  2. 煨诃子

    • 麦麸煨:与麦麸同炒至麦麸焦黄,诃子深棕色。

    • 面裹煨:面粉包裹后火煨至面皮焦黄。

  3. 炒诃子:文火炒至深黄色,增强收敛性。

  4. 古代炮制:酒蒸、酥炙、姜制等(增强补中或温中作用)。

九、鉴别特征

  • 正品诃子

    • 性状:长圆形或卵圆形,表面黄棕色,具5-6条纵棱,果核浅黄色、坚硬。

    • 断面:果肉黄棕色,味酸涩后甜。

  • 伪品

    • 橄榄:纺锤形,表面灰绿,味涩后回甜,无纵棱。

    • 毛诃子(藏药):表面被绒毛,果肉暗棕色,味苦涩。

十、贮藏

置干燥处,防潮防蛀。现代研究提示可低温避光保存(如2-8℃)。

十一、现代研究

  • 化学成分

    • 鞣质(20%-40%):诃子酸、原诃子酸、没食子酸等。

    • 三萜类:诃子素、番泻甙A。

    • 有机酸:莽草酸、奎宁酸。

  • 药理作用

    • 抗菌:对痢疾杆菌、金黄色葡萄球菌、绿脓杆菌有效。

    • 抗炎抗氧化:抑制炎症因子,清除自由基。

    • 收敛止泻:鞣质凝固蛋白,减少肠道分泌。

    • 抗癌:提取物对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(如诃子素)。

  • 临床应用

    • 慢性腹泻、溃疡性结肠炎。

    • 慢性咽炎、声带息肉。

    • 配合化疗减毒(如减轻胃肠道反应)。

十二、总结

诃子为收敛固涩要药,生熟异用显著:生用清火利咽,煨用涩肠止泻。临床需辨证施治,避免实证误用。现代研究证实其抗菌、抗炎机制,拓展了在消化系统、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。使用时需注意配伍禁忌及特殊人群慎用。

十三、附图

药材

中药-诃子-药材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