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淡秋石又称秋丹石、秋冰、秋石丹,在部分文献中也被简称为秋石。需注意,咸秋石(食盐加工品)虽名称相似,但成分与功效存在差异。
二、入药部位
淡秋石为人中白的加工品。古代制备方法包括将人中白(健康人尿自然沉淀的固体物)浸入童便,加入石膏末搅拌,经多次沉淀、过滤后制成。现代工艺则采用人中白研粉,加白及浆水调和,制成方块状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味:咸寒,无毒。
归经:归肝、三焦、膀胱经(部分文献提及肺、肾经)。其寒性可清热,咸味能软坚散结,适用于阴虚内热之证。
四、功效主治
滋阴退热:用于骨蒸劳热、虚劳羸瘦、咳嗽咳血。
解毒利咽:缓解咽喉肿痛、口疮及慢性炎症。
调节水液:改善阴虚导致的尿频、遗精、白浊。
特殊应用:阴炼淡秋石可治暑热淋证、血淋及老年小便涩痛。
五、相关配伍
虚劳瘦弱:淡秋石一两与干山药一两研末,山药糊丸,温酒送服。
补肾虚劳:淡秋石十两配白茯苓、莲肉、山药各四两,小茴香二两,酒丸服。
遗精尿频:淡秋石、白茯苓各四两,莲肉、芡实各二两,蒸枣肉和丸,盐汤送服。
口疮咽痛:淡秋石研末,每次6克,开水送服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3~9克,煎汤或入丸散。
外用:适量研末撒敷。
注意:需包煎,避免刺激胃肠道。
七、使用禁忌
脾胃虚寒者慎用,因淡秋石性寒,可能加重虚寒症状。孕妇及哺乳期妇女需遵医嘱。
八、炮制
古代工艺:分阴炼、阳炼法。阴炼法用人尿多次沉淀后煅烧;阳炼法加皂角汁、石膏等搅拌,经煅烧成块。
现代工艺:人中白研粉,过筛后加白及浆水调和,制成方块,干燥后使用。上海市炮制规范要求水分≤12%,避免与咸秋石混淆。
九、鉴别
性状:类方形块状,黄白色,表面粗糙有粉粒。
显微特征:粉末灰白色,颗粒状,可见网状纹理。
理化鉴别:加稀盐酸产生气泡,水解后通过薄层色谱法可检出氨基酸等成分。
十、贮藏
置干燥处,密闭防潮,避免与咸秋石等外观相似药材混储。
十一、注意事项
淡秋石与咸秋石在来源、成分及功效上均有差异,需严格区分。淡秋石以人中白为主,侧重滋阴清热,适用于阴虚内热证;咸秋石以食盐为主,多外用治口疮咽痛。临床应用需结合患者体质与症状,脾胃虚寒者禁用淡秋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