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瓜蒂又称甜瓜蒂、苦丁香、瓜丁、香瓜蒂、瓜把(北方)、甜瓜把、瓜柄(部分方言)。其别名源于植物来源、形态特征及药性特点,如“苦丁香”因干燥后带有类似丁香的苦味而得名。
二、入药部位
干燥果柄。为葫芦科植物甜瓜(Cucumis melo L.)的果蒂部分,夏季果实成熟时采收,取下果蒂阴干或晒干。主产于全国多地,以质地干燥、黄褐色、柔韧者为佳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味:苦,寒;有毒。
归经:归脾、胃、肝经(部分资料提及心、胆经,但主要归胃经)。
四、功效主治
功效:涌吐痰涎、宿食,祛湿退黄。
主治:
痰迷癫痫、发狂欲走:如痰热内扰引起的癫痫、狂躁。
宿食停滞胃脘:胸脘痞硬、气逆上冲,或误食毒物尚未入肠。
湿热黄疸:目黄不除,皮肤水气。
痰涎涌喉:喉痹喘息、胸膈烦闷。
五、相关配伍
瓜蒂散(《伤寒论》):配伍赤小豆、香豉,涌吐痰涎宿食,治胸中痞硬、懊依不安。
三圣散(《儒门事亲》):配伍藜芦、防风,涌吐风痰,治中风闭证、失音闷乱。
配伍丁香:行水湿,退黄疸,止呕逆,治湿热黄疸伴恶心呕吐。
配伍栀子:涌吐痰食,泻火除烦,治痰热壅塞、胸膈烦闷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研末吞服,0.6~1.5克;或煎汤(较少用)。需含砂糖一块助吐,过量易致中毒(呕吐、腹泻、电解质紊乱)。
外用:研末吹鼻,取吐或退黄。
特殊人群:孕妇、体弱者及心脏病患者禁用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忌人群:上部无实邪者、失血者、阴虚内热者。
配伍禁忌:反甘草(十八反之一),不可同用。
慎用情况:长期使用需监测肝肾功能,实热证患者不宜单独使用。
八、炮制方法
净制:除去杂质,阴干或晒干。
切制:切薄片或丁状。
沙烫法:与热沙同炒至鼓起,增强活血止痛作用(现代炮制)。
盐炙法:喷淋盐水,文火炒干,增强补肾强骨作用(部分古籍提及)。
九、鉴别
正品:干燥果柄呈短棒状或丁状,表面黄褐色,质柔韧,断面棕黄色,有黄色维管束。
伪品:其他瓜类果蒂(如黄瓜蒂),需通过形态(如瓜把特征)和显微特征(维管束排列)区分。
十、贮藏
阴凉干燥处,密封防潮,防霉变。定期检查,避免曝晒或高温。
十一、现代研究
化学成分
三萜类:葫芦素B、D、E,异葫芦苦素B。
其他:皂苷、氨基酸、氰苷类毒素(如甜瓜蒂毒)。
药理作用
催吐作用:刺激胃黏膜,反射性兴奋呕吐中枢。
抗肝损伤:降低CCl4致肝损伤大鼠的GPT水平,显示保肝作用。
毒性:过量可致呼吸麻痹、电解质紊乱,LD50(家兔静注)为2.5mg/kg。
临床应用
涌吐治疗:误食毒物、痰涎壅塞。
退黄治疗:湿热黄疸,外用吹鼻取黄水。
注意事项:需严格控制用量,避免中毒。
十二、总结
瓜蒂为甜瓜的干燥果柄,性苦寒有毒,主归胃经,功善涌吐痰食、祛湿退黄。适用于痰迷癫痫、宿食停滞、湿热黄疸等症,常与赤小豆、丁香等配伍。使用时需严格遵循医嘱,控制用量,孕妇及体弱者禁用,且不可与甘草同用。现代研究证实其催吐和抗肝损伤作用,但毒性较大,需谨慎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