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- 槟榔皮、大腹毛、槟榔衣、腹皮、腹毛(因形似毛绒得名)。
二、入药部位
- 槟榔的干燥果皮:冬季至次年春季采收成熟果实,剥取果皮后晒干。果皮呈卷筒状或槽状,外表面灰棕色至灰褐色,内表面棕褐色,质脆易碎,具纤维性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味:辛、微温。
归经:脾、胃、大肠、小肠经。
四、功效主治
行气宽中
缓解胃肠胀气、脘腹胀痛,适用于食积不化、嗳气吞酸。
配伍木香、厚朴(如《和剂局方》木香调气散)。
利水消肿
治疗水肿、脚气肿满、小便不利。
配伍茯苓皮、生姜皮(如《宣明论方》五皮饮)。
下气通便
改善大便秘结、气滞腑实。
配伍大黄、枳实(如《伤寒论》大承气汤加减)。
祛湿止痒
- 外用缓解皮肤湿疮、瘙痒(需研末调敷)。
五、相关配伍
胃肠胀气
- 大腹皮 + 木香 + 厚朴 + 陈皮(行气消胀,和胃止痛)。
水肿脚气
- 大腹皮 + 茯苓皮 + 生姜皮 + 陈皮 + 桑白皮(五皮饮,利水消肿)。
便秘腹胀
- 大腹皮 + 大黄 + 枳实 + 芒硝(泻热通便,行气消痞)。
湿疮瘙痒
- 大腹皮 + 苦参 + 地肤子 + 白鲜皮(燥湿止痒,煎水外洗)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
煎汤:5-10g(生用或麸炒用)。
入丸散:3-6g。
外用: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患处。
炮制差异:
生大腹皮:行气力强,偏于消胀。
麸炒大腹皮:药性缓和,减少刺激性,偏于利水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忌人群:
气虚体弱者:辛散走窜,易耗气。
孕妇:虽无明确禁忌,但行气利水可能影响胎气,需遵医嘱。
注意事项:
长期或过量使用可能引起腹泻、腹痛。
避免与寒凉药同用(如大黄、芒硝),以免加重寒性。
八、炮制
生大腹皮:
除去杂质,洗净,稍润,切段,干燥。
作用:保留辛散之性,增强行气消胀功效。
麸炒大腹皮:
取麦麸撒入热锅,待冒烟时投入大腹皮,炒至微黄色,取出筛去麸皮。
作用:缓和药性,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,增强利水作用。
九、鉴别
正品特征:
形态:卷筒状或槽状,长5-7cm,直径1.5-3cm,外表面灰棕色至灰褐色,有不规则纵皱纹及斜纹,内表面棕褐色,纤维性。
质地:体轻,质脆,易折断,断面呈纤维状。
气味:气微香,味淡。
伪品特征:
- 其他植物果皮:如枣树皮、梨树皮,形态规则,无纤维性,气味不同。
十、贮藏
环境要求:置干燥处,防潮、防蛀。
包装:密封容器,可加入干燥剂(如生石灰)。
保质期:一般2-3年,优质大腹皮可保存更久。
十一、附图
原态
药材
本站内容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治的依据。就医请及时到正规医院,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