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海浮石的别名包括:石花、海石花、海乳石、浮海石、海石、浮水石、水泡石、羊肚石、水花、岩浮石、黑浜珊瑚、海南石等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海浮石的入药部位为胞孔科动物脊突苔虫、瘤苔虫的骨骼,或火山岩形成的浮石块状物。夏秋季采收,晒干后破碎使用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  • 性味:咸,寒。

  • 归经:归肺、肾经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  • 功效:清肺化痰、软坚散结、利尿通淋、消痈散结。

  • 主治

    • 肺热咳嗽:痰黄黏稠、急慢性支气管炎、肺炎。

    • 瘰疬痰核:淋巴结结核、甲状腺结节。

    • 淋证涩痛:尿路感染、前列腺炎、石淋(尿路结石)。

    • 痈肿疮毒:乳腺炎、腮腺炎(外用)。

    • 职业病辅助:矽肺排尘(现代研究支持)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1. 清肺化痰

    • 配伍旋覆花、瓜蒌:增强清肺降火、消痰作用,治肺热咳嗽。
  2. 软坚散结

    • 配伍瓦楞子、浙贝母:治瘰疬痰核,如淋巴结结核。
  3. 利尿通淋

    • 配伍海金沙、车前子:治热淋、石淋,缓解尿路涩痛。
  4. 消痈散结

    • 外用配伍冰片、大黄:研末调敷治乳腺炎、腮腺炎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煎汤,9~15克;或入丸散。

  • 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或泡水洗患处。

  • 炮制差异

    • 生品:多外用,消痈散结。

    • 煅品:内服为主,增强软坚化痰作用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1. 禁忌人群

    • 孕妇及哺乳期女性(安全性未明确)。

    • 脾胃虚寒者(性寒易伤脾胃)。

    • 肾功能不全者(矿物质含量高,加重肾脏负担)。

  2. 副作用

    • 过敏反应:皮肤瘙痒、红疹(使用前建议过敏测试)。

    • 消化道刺激:恶心、呕吐、腹泻(长期大量服用)。

  3. 药物相互作用

    • 避免与强心苷类药物同用(含钾可能影响药效)。

八、炮制方法

  1. 净制:除去杂质,洗净,晒干。

  2. 煅制

    • 取净海浮石置耐火容器内,武火加热煅至红透。

    • 取出放凉,捣碎成煅海浮石。

  3. 水飞法:部分工艺研磨成细粉用于外用。

九、鉴别特征

  • 外观

    • 动物源:不规则块状,表面灰白色或灰黄色,具多孔海绵状结构,质硬而脆。

    • 矿物源(浮石):浅灰色或灰白色,多孔轻泡,入水不沉。

  • 气味:气微腥,味微咸。

  • 显微:动物源可见骨针结构;矿物源可见气孔构造。

十、贮藏

  • 方法:置通风干燥处,防潮防蛀。

  • 包装:2020版药典要求防潮、防氧化包装。

十一、现代研究

  1. 化学成分

    • 动物源:含碳酸钙、镁、锌等微量元素及骨胶原。

    • 矿物源:含二氧化硅、铝、铁等,具吸附性。

  2. 药理作用

    • 吸附作用:吸附呼吸道痰液及粉尘(如矽肺治疗)。

    • 抗炎镇痛:抑制炎症因子释放,缓解尿路炎症。

    • 调节免疫:增强巨噬细胞活性,提高机体抵抗力。

    • 抗肿瘤:体外实验显示对某些癌细胞有抑制作用(需进一步研究)。

十二、总结

海浮石为清肺热、软坚散结要药,性寒咸,归肺肾经。主治肺热咳嗽、瘰疬痰核及淋证,内服需严格掌握剂量(9~15克),脾胃虚寒者慎用。现代研究揭示其吸附排毒及免疫调节作用,临床常与旋覆花、海金沙等配伍增强疗效。炮制后内服为主,外用可消痈肿。贮藏需防潮,禁忌与肾功能不全者禁用。

十三、附图

药材

中药-海浮石-药材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