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粉防己、汉防己、石蟾蜍、白木香、山乌龟、土防己、倒地拱、猪大肠

二、入药部位

防己科植物粉防己(Stephania tetrandra S.Moore)的干燥根

  • 形态:呈不规则圆柱形或块片状,表面淡灰黄色,有横向皮孔及横沟纹,断面灰白色、粉性,具放射状“车轮纹”。

  • 产地:主产浙江、安徽、江西等地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  • 性味:苦、辛,寒

  • 归经:膀胱、肺经

  • 中医理论:苦寒降泄,善祛风湿、利水湿,兼能清下焦湿热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  1. 祛风止痛

    • 风湿痹痛:尤擅风湿热痹,配薏苡仁、滑石清热通络。

    • 寒湿痹痛:与肉桂、附子同用,温经散寒。

  2. 利水消肿

    • 水肿、脚气浮肿:配黄芪、白术健脾利水(如防己黄芪汤)。

    • 湿热黄疸、小便不利:与茯苓、泽泻同用。

  3. 现代应用

    • 辅助治疗高血压、关节炎、湿疹及皮肤瘙痒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1. 防己 + 黄芪、白术

    • 功效:健脾利湿,治脾虚水肿。

    • 主治:风水脉浮、身重汗出(防己黄芪汤)。

  2. 防己 + 薏苡仁、滑石

    • 功效:清热通络,治风湿热痹。

    • 主治:关节红肿热痛、小便短赤。

  3. 防己 + 茯苓、桂枝

    • 功效:温阳化气利水,治水湿内停。

    • 主治:膀胱蓄水、水肿胀满。

  4. 防己 + 丹参

    • 功效:活血化瘀,改善循环。

    • 主治:风湿性关节炎、血脉瘀阻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煎汤5-10g,或入丸散。

  • 外用:研末调敷,治疮疡肿毒。

  • 注意:非实热证慎用,避免过量(可能致胃肠道不适)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1. 禁忌人群

    • 脾胃虚寒、食欲不振、阴虚无湿热者禁用。

    • 孕妇慎用(可能引发流产)。

  2. 副作用

    • 过量可能导致恶心、呕吐、腹泻,严重时呼吸抑制、惊厥。

    • 长期使用可能致肝损伤。

  3. 配伍禁忌

    • 恶细辛、紫菀、萆薢;不宜与抗组胺药、巴比妥类同用。

八、炮制

  • 生防己:直接切片,用于祛风止痛、利水。

  • 酒防己:黄酒拌炒,增强活血通络作用。

  • 炒防己:文火炒至微黄,减少寒性,适合脾胃虚寒者。

九、鉴别

  1. 正品特征

    • 表面:淡灰黄色,有横向皮孔及横沟纹。

    • 断面:灰白色,粉性,具放射状“车轮纹”。

    • 气味:气微,味苦。

  2. 伪品区别

    • 广防己(已限制使用):断面车轮纹更宽,味微苦涩,含马兜铃酸(有毒)。

    • 木防己:木质性,断面黄白色,无粉性,味苦而涩。

十、贮藏

  • 条件:置干燥处,防潮、防蛀;现代研究提示需避光保存。

  • 保质期:一般2-3年,需定期检查质量。

十一、现代研究

  1. 化学成分:含生物碱(汉防己甲素、乙素)、黄酮苷、挥发油等。

  2. 药理作用

    • 抗炎镇痛:抑制炎症因子(如TNF-α、IL-6),缓解风湿痛。

    • 降压利尿:扩张血管,增加尿量,降低血压。

    • 抗肿瘤:诱导癌细胞凋亡,抑制转移(如肝癌、肺癌)。

    • 肝保护:减轻CCl₄诱导的肝损伤。

  3. 副作用:长期或过量使用可能导致肝毒性、呼吸抑制。

十二、总结

防己为祛风湿、利水要药,适用于风湿热痹、水肿等症。使用时需严格辨证,脾胃虚寒者禁用,现代研究提示其具有抗炎、降压作用,但需注意剂量及配伍禁忌,避免长期过量使用。临床需结合个体情况,在医师指导下合理应用。

十三、附图

原态

中药-防己-原态.jpg

药材

中药-防己-药材.jpg

饮片

中药-防己-饮片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