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儿茶膏、孩儿茶、黑儿茶、乌爹泥、方儿茶(棕儿茶)。
二、入药部位
豆科植物儿茶(Acacia catechu (L.f.) Willd.)的去皮枝、干的干燥煎膏。冬季采收枝、干,除去外皮,砍成大块,经煎煮浓缩后干燥成形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味:苦、涩,微寒。
归经:归心经、肺经。
四、功效主治
收湿敛疮:用于疮疡不敛、湿疹流水、痔疮出血等。
止血定痛:治疗吐血、衄血、外伤出血及跌打损伤。
清热化痰:缓解肺热咳嗽、痰多气喘。
抗氧化与抗炎:现代研究显示其具有抗氧化、抗炎、抗菌作用,可辅助治疗感染性疾病及心血管问题。
五、相关配伍
疮疡不敛:配伍龙骨、冰片、乳香、没药,研末外敷。
口疮糜烂:与硼砂共研末敷患处。
肺热咳嗽:配桑叶、黄芩、瓜蒌,清肺化痰。
跌打损伤:合三七末外敷,止血止痛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1-3g,或入丸散;包煎以减少黏性。
外用:研末撒敷或调敷患处,或煎水外洗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忌人群:寒湿体质、脾胃虚寒者慎用;孕妇禁用(活血作用可能致流产)。
配伍禁忌:不宜与四环素族抗生素、生物碱类(如麻黄碱)、铁剂等同用,可能产生沉淀或降低药效。
八、炮制方法
采收加工:冬季砍伐枝、干,去皮后切块,加水煎煮浓缩成膏状,倒入模具干燥。
炮制步骤:除去杂质,打碎或研粉备用。传统炮制需文火炒至焦香,增强收敛作用。
九、鉴别
性状鉴别:
外观:方块状或不规则块,表面棕褐至黑褐色,质硬脆,断面有细孔,遇潮黏性。
水试:水浸液呈深红色,火柴杆浸后烘烤显深红色(儿茶素反应)。
理化鉴别:
薄层色谱:显示儿茶素及表儿茶素的红色斑点。
化学定性:水浸液加三氯化铁呈蓝绿色(鞣质反应)。
十、贮藏
条件:密封,置阴凉干燥处(温度≤20℃),避光保存。
保质期:2-3年,开封后需密封防潮,定期检查是否霉变。
十一、现代研究
药理作用:儿茶素和表儿茶素具有抗氧化、抗炎、抗菌、促进伤口愈合及调节免疫功能。
临床应用:用于口腔护理(牙膏、漱口水)、心血管保护及皮肤病治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