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藁本又称藁茇、藁板、香草、辽藁本。在《汉语字词》中提到,藁本是一种香草名,多年生草本,叶呈羽状,夏开白花,果实有锐棱,根紫色,可入药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干燥根茎及根。为伞形科植物藁本(Ligusticum sinense Oliv.)或辽藁本(Ligusticum jeholense Nakai et Kitag.)的干燥根茎和根。主产于陕西、甘肃、河南、山西等地,多生于温暖湿润的山地或丘陵地区,秋季茎叶枯萎或次春出苗时采挖,除去泥沙,晒干或烘干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  • 性味:辛,温。

  • 归经:归膀胱经(部分文献提及脾、胃经)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  • 功效:祛风散寒,除湿止痛,解表通窍。

  • 主治

    • 风寒感冒:头痛、鼻塞、流涕,尤擅巅顶疼痛。

    • 风寒湿痹:肌肉、关节疼痛,风湿相搏所致一身尽痛。

    • 现代应用:辅助治疗风湿性关节炎、偏头痛等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1. 配羌活、苍术、川芎:增强祛风散寒、除湿止痛之力,治风寒感冒、风湿痹痛(如神术散)。

  2. 配川芎:上达巅顶,祛风散寒止痛,治外感风寒、巅顶头痛。

  3. 配苍术:胜湿祛寒,升阳止泻,治寒湿中阻、泄泻不止。

  4. 经典方剂

    • 羌活胜湿汤(《内外伤辨惑论》):藁本配羌活、独活、防风,治外感风寒夹湿、头身疼痛。

    • 除风湿羌活汤(《内外伤辨惑论》):藁本配羌活、防风、苍术,治风湿相搏、一身尽痛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煎汤3-10克,或入丸、散。

  • 外用:研末调敷,或煎水熏洗,用量以覆盖患处为宜。

  • 特殊人群:孕妇慎用,儿童及体弱者需减量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1. 禁忌人群:阴血亏虚、肝阳上亢、火热内盛者忌用;孕妇慎用。

  2. 配伍禁忌:避免与中枢神经抑制剂(如镇静药)同用。

  3. 慎用情况:长期使用需监测肝肾功能,实热证患者不宜单独使用。

八、炮制方法

  • 净制:除去杂质、残茎及泥沙。

  • 切制:润透后切厚片,晒干。

  • 古代炮制:包括炒、炙等,现代多生用或直接切片。

九、鉴别特征

正品

  • 性状

    • 根茎呈不规则结节状圆柱形,长3-10cm,直径1-2cm,表面棕褐色或暗棕色,有纵皱纹及凹陷的茎基。

    • 质硬易折断,断面黄白色或黄色,纤维状,气浓香,味辛、苦、微麻。

  • 显微:含菊糖结晶,木栓细胞棕黄色。

伪品

  • 水藁本:根茎呈块状,表面灰棕色,质硬难折断,断面淡棕黄色,有棕红色油点,香气重浊。

  • 新疆藁本:根茎较长,表面棕褐色,质轻易折断,断面淡黄色,气芳香。

十、贮藏条件

  • 环境:干燥、阴凉处,温度≤28℃,相对湿度65-70%。

  • 包装:麻袋包装,每件30公斤,密封防潮。

  • 养护:高温多湿季节需抽氧或磷化铝熏杀仓虫,避免曝晒。

十一、现代研究

化学成分

  • 挥发油:含新蛇床内酯(25.57%)、阿魏酸、香橙烯、乙酸龙脑酯等。

  • 其他:洋川芎内酯类、3-亚丁基苯酞等。

药理作用

  1. 抗炎镇痛:抑制炎症因子,缓解风湿痹痛。

  2. 抗菌: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链球菌等有效。

  3. 抗血小板聚集:改善微循环,辅助心血管疾病治疗。

临床应用

  • 风寒感冒:配伍羌活、川芎等,缓解头痛鼻塞。

  • 风湿性关节炎:与独活、防风同用,减轻关节疼痛。

  • 偏头痛:现代制剂如川芎茶调散中应用。

十二、总结

藁本为伞形科植物藁本或辽藁本的干燥根茎及根,性温味辛,归膀胱经,主祛风散寒、除湿止痛。适用于风寒感冒、巅顶头痛及风湿痹痛,常与羌活、川芎等配伍增强疗效。使用时需注意阴血亏虚者禁用,孕妇慎用。现代研究证实其抗炎、抗菌及改善微循环作用,临床应用广泛,但需遵循辨证原则。

十三、附图

药材

中药-藁本-药材.jpg

饮片

中药-藁本-饮片.jpg

中药-藁本-饮片2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