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冬葵子又称葵子、葵菜子、冬苋菜、滑肠草。需注意与“天葵子”区分,两者来源不同(天葵子为毛茛科植物,冬葵子为锦葵科)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干燥成熟种子。为锦葵科植物冬葵(Malva verticillata L.)的干燥成熟种子,秋季采收成熟果实后,取种子晒干使用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  • 性味:甘、淡,微寒。

  • 归经:归大肠、小肠、膀胱经(部分文献提及肾经)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  • 功效:清热利湿,滑肠通便,利尿通淋,下乳。

  • 主治

    • 水液代谢障碍:淋证、水肿、小便不利、妊娠子淋。

    • 肠道病症:便秘、热结旁流。

    • 妇科病症:产后乳汁不通、乳汁不足。

    • 其他:肺热咳嗽、黄疸尿赤、痈肿疮毒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1. 妊娠水肿:冬葵子配茯苓,增强利水效果。

  2. 产后乳汁不足:冬葵子配当归、川芎、黄芪,补气活血通乳。

  3. 小儿小便困难:冬葵子配木通,利尿通淋。

  4. 妊娠子淋:冬葵子配滑石,清利湿热。

  5. 面疱美白:冬葵子配柏子仁、白茯苓,研末温酒调服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煎汤3-9g;或入丸、散剂。鲜品可用至10-15g。

  • 外用:捣敷或煎水熏洗患处。

  • 炮制差异:生用清利湿热,炒用缓和寒性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• 禁忌人群

    • 孕妇慎用(可能引起子宫收缩)。

    • 哺乳期妇女、儿童、脾胃虚寒者禁用(性微寒易伤阳气)。

    • 过敏体质者慎用(可能引发皮疹、瘙痒)。

  • 注意事项

    • 避免与温燥药物(如附子、干姜)同用。

    • 过量可能致腹泻、恶心,需遵医嘱。

    • 服药期间忌食辛辣、油腻食物。

八、炮制方法

  • 净制:秋季采收成熟果实,晒干后取出种子,除去杂质及皮壳,洗净干燥,用时捣碎。

  • 炮制工艺

    • 晒干:最常用方法,保持药效。

    • 炒制:文火炒至微焦,缓和寒性,增强健脾作用。

九、鉴别特征

  • 性状:种子呈扁球形,直径3-4mm,表面灰褐色,有不规则纵纹及横纹,粗糙。质坚硬,断面白色,富油性。

  • 显微:粉末淡黄棕色,含斜纹肌纤维、表皮细胞(类圆形,壁厚)、螺纹导管。

  • 理化:薄层色谱法检出黏液质、脂肪油、黄酮类化合物(如芦丁)。

十、贮藏

  • 条件:置干燥容器内,通风干燥处保存,防潮防蛀。

  • 温湿度:温度10-25℃,湿度≤60%。

  • 其他:避免与挥发性物质共储,定期检查质量,确保干燥洁净。

十一、附图

原态

中药-冬葵子-原态.jpg

药材

中药-冬葵子-药材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