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高良姜的别名包括:良姜、小良姜、膏凉姜、风姜、蛮姜、佛手根、海良姜、高凉姜等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姜科植物高良姜(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)的干燥根茎。主产于广东、广西、海南等地,夏末秋初采挖,除去地上茎、须根及残留鳞片,洗净切段后晒干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  • 性味:辛,热。

  • 归经:归脾、胃经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  • 功效:温胃止呕,散寒止痛,理气消食。

  • 主治

    • 脘腹冷痛(胃寒引起的腹痛)

    • 胃寒呕吐、嗳气吞酸

    • 寒凝气滞所致的消化不良、泄泻

    • 瘴疟、冷癖、跌打损伤(部分文献提及)

五、相关配伍

  1. 二姜丸:与炮姜配伍,增强温中散寒之力,用于胃寒冷痛。

  2. 良附丸:与香附合用,疏肝解郁、散寒止痛,治疗胃寒肝郁的脘腹胀痛。

  3. 高良姜汤(《千金方》):与厚朴、当归、桂心等同用,治疗卒心腹绞痛。

  4. 其他配伍

    • 配半夏、生姜治胃寒呕吐。

    • 配党参、茯苓、白术治虚寒呕吐。

    • 配吴茱萸增强温中散寒效果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煎汤3~6克,或入丸、散。

  • 研末:每次3克,米饮调下。

  • 药茶/药酒

    • 温中散寒茶:高良姜2g、肉桂3g等,泡茶饮。

    • 行气止痛酒:高良姜15g、制香附15g,白酒浸泡7天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• 禁忌人群:阴虚有热者、胃火作呕、伤暑霍乱、火热注泻、心虚作痛者忌服。

  • 孕妇慎用:部分文献提及孕妇需忌服或慎用。

  • 配伍禁忌

    • 不宜与番泻叶同用(减弱泻下作用)。

    • 不宜与乙酰胆碱、组胺等药物合用。

八、炮制方法

  • 净制:除去杂质,洗净,润透。

  • 切制:切薄片,晒干或低温干燥。

  • 古代炮制:包括炒、炙、煨等,现代多生用或直接切片。

九、鉴别

  • 性状鉴别

    • 根茎呈圆柱形,多弯曲分枝,表面棕红色至暗褐色,有纵皱纹及波状环节。

    • 质坚韧,断面灰棕色或红棕色,纤维性,中柱约占1/3。

    • 气香,味辛辣。

  • 显微鉴别

    • 表皮细胞外壁增厚,含红棕色物。

    • 中柱外韧型维管束多,束鞘纤维木化,分泌细胞含黄色或红棕色树脂状物。

十、贮藏

置阴凉干燥处,防蛀。

十一、现代研究

  • 化学成分

    • 挥发油(0.5%~1.5%):含1,8-桉叶素、桂皮酸甲酯、丁香油酚、荜澄茄烯、高良姜酚等。

    • 黄酮类:高良姜素、山柰素、槲皮素等。

  • 药理作用

    • 抗胃溃疡、镇痛抗炎、抗菌(对葡萄球菌、链球菌等有效)。

    • 抗血小板聚集、抗血栓形成、止泻、利胆。

    • 增强消化液分泌,改善胃肠功能。

  • 临床应用

    • 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(配伍黄芩、黄柏等)。

    • 用于胃寒疼痛、呕吐及寒凝气滞的消化不良。

十二、总结

高良姜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干燥根茎,性辛热,归脾、胃经,主温胃止呕、散寒止痛。适用于胃寒脘腹冷痛、呕吐嗳气,常与炮姜、香附等配伍增强疗效。使用时需注意阴虚有热者禁用,孕妇慎用。现代研究证实其抗溃疡、抗炎、抗菌等多重药理作用,临床应用广泛。

十三、附图

药材

中药-高良姜-药材.jpg

饮片

中药-高良姜-饮片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