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干漆的别名包括:漆渣、漆姑、漆底、漆脚等。
二、入药部位
干燥树脂。为漆树科植物漆树(Toxicodendron vernicifluum (Stokes) F.A. Barkl.)的树脂经加工后的干燥品。主产于陕西、河南、四川等地,多生于温暖湿润的山地或丘陵地区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味:味辛、苦,性温;有毒。
归经:归肝、脾经(部分文献提及胃经)。
四、功效主治
功效
破瘀通经,消积杀虫。
主治
瘀血经闭、癥瘕积聚:如女性闭经、子宫肌瘤、卵巢囊肿等。
虫积腹痛、小儿疳积:用于蛔虫、绦虫等肠道寄生虫病。
现代应用:辅助治疗冠心病、肠易激综合征等。
五、相关配伍
配当归、川芎、桃仁:增强破血通经之力,治瘀血经闭、癥瘕。
配雷丸、鹤虱、槟榔:增强杀虫消积之效,治虫积腹痛、小儿疳积。
配大黄、蜇虫、干地黄(大黄蜇虫丸):治虚劳干血、肌肤甲错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入丸、散,0.05~0.1g;不入煎剂(有效成分难溶于水)。
外用:研末调敷,治疮疡肿毒、水火烫伤。
炮制:常用炒至焦枯或烧枯法,降低毒性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忌人群:孕妇、对漆过敏者禁用。
配伍禁忌:畏蟹,不宜与蟹同用。
慎用:体弱者及脾胃虚寒者慎用,中病即止。
八、炮制方法
干漆: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,置锅内,用文火炒至焦枯,取出放凉。
煅干漆:取净干漆置容器内,用武火加热,煅至烟尽,取出放凉。
豆腐制干漆:与豆腐同煮至透心,晾干切片(现代较少用)。
九、鉴别特征
正品
性状:不规则黑褐色或棕褐色小块,表面粗糙,有蜂窝状细小孔洞或呈颗粒状;质坚硬不易折断,断面不平坦,具特殊臭气。
显微:含漆酚结晶,木栓细胞棕黄色。
伪品
来源:常为其他树脂或合成材料。
特征:表面光滑,无蜂窝状孔洞,断面均匀,无特殊臭气。
十、贮藏条件
环境:干燥、通风处,防潮、防高温。
容器:密封保存,分类存放,定期检查质量。
十一、现代研究
化学成分
漆酚:四种焦性儿茶酚衍生物的混合物,为主要活性成分。
其他:氢化漆酚、漆树蓝蛋白、虫漆酶、树胶等。
药理作用
抗凝血:抑制血小板聚集,改善微循环。
抗炎:减轻炎症反应,缓解疼痛。
抗肿瘤:抑制肝癌、白血病细胞增殖(体外实验)。
杀虫:对蛔虫、绦虫等肠道寄生虫有驱杀作用。
毒性研究
毒性成分:漆酚为过敏原,可引发接触性皮炎;大剂量使用可致肝、肾损伤。
炮制影响:炒制后毒性降低,LD₅₀显著提高。
十二、总结
干漆为破血逐瘀要药,主治瘀血经闭、癥瘕及虫积腹痛,但毒性强烈,需严格炮制(如炒至焦枯)并控制用量。现代研究证实其抗凝血、抗炎及抗肿瘤活性,但需注意过敏反应及肝、肾毒性。临床多用于妇科瘀血证及寄生虫病,孕妇及体弱者禁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