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黄石(主要别名,多篇文献提及)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碳酸盐类方解石族矿物方解石(Calcite)

  • 形态:晶体属三方晶系,常呈块状、粒状或晶体状,玻璃光泽,透明至不透明,条痕白或浅灰色,硬度3。

  • 产地:广泛分布于河北、河南、江苏、浙江等地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  • 性味:味苦、辛,性寒(部分文献称“大寒”)。

  • 归经:归肺、胃经(部分文献提及心、肝、肾经,但主流为肺、胃)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  1. 清热泻火,解毒

    • 实热证:胸中烦热、口渴、壮热不退、脉洪大(常与知母配伍)。

    • 热毒壅盛:高热、斑疹(配犀角、玄参、丹皮等凉血药)。

  2. 除烦止渴

    • 治肺热咳喘、心烦口渴(配麻黄、杏仁)。
  3. 胃火上炎

    • 头痛、齿痛、牙龈肿痛(配生地、知母、牛膝)。
  4. 收敛生肌

    • 煅用外敷治湿疹、水火烫伤、疮疡溃后不敛(研粉敷患处)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1. 方解石 + 知母

    • 功效:清热泻火,除烦止渴。

    • 主治:气分实热证(壮热、口渴、脉洪大)。

  2. 方解石 + 犀角、玄参

    • 功效:凉血解毒,清热散斑。

    • 主治:热毒壅盛,身发斑疹。

  3. 方解石 + 麻黄、杏仁

    • 功效:清肺热,平喘咳。

    • 主治:肺热咳喘、心烦口渴。

  4. 方解石(煅) + 生地、知母

    • 功效:清胃火,止疼痛。

    • 主治:胃火上炎之头痛、齿痛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煎汤10-30g,或入散剂。

  • 外用:煅后研粉敷患处。

  • 注意:非实热者慎用,避免过量(可能导致钙沉积)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1. 禁忌人群:脾胃虚寒者禁用;非实热证(如虚寒性腹泻)慎用。

  2. 配伍禁忌:恶巴豆(不可与巴豆同用)。

  3. 副作用:长期或过量使用可能引起高钙血症、肾功能损伤。

八、炮制

  • 生用:直接入药,清热泻火为主。

  • 煅用:煅烧后研粉,增强收敛生肌作用(用于外敷)。

九、鉴别

  1. 与石膏的区别

    • 成分:方解石为CaCO₃,石膏为CaSO₄·2H₂O。

    • 性状:方解石硬度3,玻璃光泽;石膏硬度1.5-2,纤维状结构。

    • 功效:方解石擅清热解毒、收敛;石膏更擅解肌发汗、清肺胃热。

  2. 理化鉴别

    • 稀盐酸反应:方解石剧烈起泡;石膏缓慢起泡。

    • 灼烧试验:方解石分解为CO₂和CaO;石膏失去结晶水。

十、贮藏

  • 条件:置干燥处,防尘、防潮。

  • 保质期:长期保存,矿物药性质稳定。

十一、现代研究

  1. 化学成分:主要含碳酸钙(CaCO₃),含少量镁、铁、锰等杂质。

  2. 药理作用

    • 中和胃酸:缓解胃酸过多、胃溃疡。

    • 抗炎作用: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,抑制炎症反应。

    • 收敛生肌:促进创面愈合,减少渗出。

  3. 临床应用

    • 消化系统疾病:胃炎、胃溃疡辅助治疗。

    • 皮肤疾病:湿疹、烫伤外敷治疗。

    • 骨代谢疾病:钙补充剂(需注意剂量)。

  4. 副作用:长期使用可能导致高钙血症、肾结石,需监测血钙水平。

十二、总结

方解石为清热泻火要药,擅治实热证(如胸中烦热、肺热咳喘、胃火头痛),外敷可收敛生肌。使用需严格辨证,非实热者禁用,现代多用于消化系统及皮肤疾病。需注意剂量控制,避免长期过量导致钙代谢异常。

十三、 附图

中药-方解石-药材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