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香榧、玉榧、野榧子、赤果、榧实、罴子、彼子

(注:因果实香气浓郁,以“香榧”最为常见。)

二、入药部位

红豆杉科植物榧树(Torreya grandis Fort. ex Lindl.)的干燥成熟种子

  • 形态:种子呈卵圆形或长卵圆形,表面灰黄色或淡黄棕色,有纵皱纹,一端钝圆(种脐),一端稍尖。

  • 产地:主产浙江、安徽、江西等地,秋季采收,除去假种皮,晒干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  • 性味:甘,平

  • 归经:肺、胃、大肠经

  • 性能特点:甘香质润,性平不偏,既杀虫消积,又润肠燥而通便,还润肺燥而止咳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  1. 杀虫消积

    • 虫积腹痛:对蛔虫、钩虫、绦虫、姜片虫等多种肠道寄生虫有效,常与使君子、槟榔同用。

    • 小儿疳积:与使君子、槟榔、木香配伍,治面色萎黄、形瘦腹大。

  2. 润肠通便

    • 肠燥便秘:单用炒熟嚼服,或与火麻仁、郁李仁同用。
  3. 润肺止咳

    • 肺燥咳嗽:轻症宜用,与川贝母、瓜蒌仁、北沙参配伍。
  4. 现代应用

    • 辅助治疗痔疮便秘、高脂血症(含不饱和脂肪酸调节血脂)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1. 榧子 + 槟榔

    • 功效:增强驱虫效果,促进虫体排出。

    • 主治:钩虫、蛔虫、绦虫、蛲虫等多种虫症。

  2. 榧子 + 使君子

    • 功效:加强驱虫作用,不伤脾胃。

    • 主治:绦虫、钩虫、蛔虫、蛲虫等肠道寄生虫病。

  3. 榧子 + 芜荑

    • 功效:驱虫消积,缓解腹痛胀满。

    • 主治:钩虫病伴消化不良。

  4. 榧子 + 火麻仁、郁李仁

    • 功效:润肠通便。

    • 主治:肠燥便秘,尤其适合老年人及产后血虚者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

    • 煎汤:10-15g,连壳生用,打碎入煎。

    • 嚼服:每次15g,炒熟去壳后食用。

    • 大量使用:单日可达50-100个(需遵医嘱)。

  • 外用:研末调敷,治痔疮肿痛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1. 禁忌人群

    • 腹泻、大便溏薄者禁用(润肠作用可能加重症状)。

    • 孕妇慎用(含生物碱可能引发宫缩,导致流产)。

    • 婴幼儿慎用(饱腹感影响消化)。

  2. 副作用

    • 过量可能致恶心、呕吐、腹泻,严重时呼吸抑制。

    • 长期服用可能影响消化功能。

  3. 配伍禁忌

    • 忌与绿豆同食(可能引发腹泻)。

    • 不宜与抗凝药、降压药同用(可能增强药效,需调整剂量)。

八、炮制

  1. 生榧子:除去杂质,去壳取仁,捣碎备用,用于驱虫、润肺。

  2. 炒榧子:文火炒至深黄色,有香气,增强消积作用,减少滑肠副作用。

  3. 烫榧子:河砂炒热后加入榧子仁,炒至表面深黄、略见焦斑,用于通便。

九、鉴别

  1. 正品特征

    • 外形:卵圆形或长卵圆形,表面灰黄色或淡黄棕色,有纵皱纹。

    • 质地:种皮坚硬,种仁富油性,断面黄白色。

    • 气味:气微,味微甜而涩。

  2. 伪品区别

    • 巴山榧子:体形较圆,种皮薄,黄白色,种仁小。

    • 三尖杉:形似橄榄,体小而尖,种皮薄,易碎。

十、贮藏

  • 条件:置阴凉干燥处,防潮、防蛀。可密封于玻璃罐或铁盒中,避免与异味物品同储。

  • 保质期:一般2-3年,定期检查是否霉变或虫蛀。

十一、现代研究

  1. 化学成分

    • 含脂肪油(40%-50%,主要为亚油酸、油酸)、鞣质、挥发油、生物碱(如榧子碱)、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。
  2. 药理作用

    • 驱虫作用:榧子酯酸、亚油酸等成分能麻痹寄生虫,使其失去附着能力,随粪便排出。

    • 润肠通便:脂肪油润滑肠道,促进排便。

    • 抗菌抗炎: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,减轻肠道炎症。

    • 降血脂:不饱和脂肪酸调节血脂,预防动脉粥样硬化。

  3. 临床应用

    • 辅助治疗高脂血症、习惯性便秘、痔疮。

    • 联合驱虫药治疗混合感染寄生虫病。

十二、总结

榧子为药食两用之品,以杀虫消积、润肠通便为核心功效,适用于虫积腹痛、肠燥便秘及肺燥咳嗽。使用时需严格辨证,脾胃虚寒、腹泻者禁用,孕妇慎用。现代研究支持其驱虫、润肠及降血脂作用,但需注意剂量控制,避免过量引发副作用。炮制方法可调整药性,贮藏需防潮防蛀,确保药效稳定。

十三、附图

原态

中药-榧子-原态.jpg

药材

中药-榧子-药材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