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凝水石、白水石、凌水石、盐精、水石、冰石、鹊石、盐精石、泥精、盐枕、盐根。
二、入药部位
矿物来源:
硫酸盐类:石膏族矿物石膏(主要成分:硫酸钙,CaSO₄·2H₂O),北方称“北寒水石”或“红石膏”。
碳酸盐类:方解石族矿物方解石(主要成分:碳酸钙,CaCO₃),南方称“南寒水石”。
历史争议:部分古籍认为寒水石为芒硝晶体,但现代药材以石膏和方解石为主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味:辛、咸,寒(或大寒)。
归经:心、胃、肾经。《本草纲目》提及“入肾走血”,《本草新编》强调“入胃经”。
四、功效主治
功效:清热泻火,利窍消肿,除烦止渴。
主治:
热病烦渴:暑温气分热盛,壮热烦渴。
丹毒烫伤:外用治皮肤热赤、汤火伤。
水肿尿闭:湿热蕴结导致的小便不利、腹水。
胃热牙痛:胃中伏火引起的牙痛、口臭。
疮疡肿毒:热毒壅聚的痈疽、丹毒。
五、相关配伍
三石汤(《温病条辨》):寒水石、石膏、滑石,治暑温热盛。
鹊石散(《本事方》):寒水石、黄连,治伤寒发狂。
风引汤(《金匮要略》):寒水石、大黄、龙骨等,治热痫抽搐。
外用方:寒水石粉调猪胆汁或醋,敷丹毒、烫伤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9-15克,或入丸、散。
外用:研末调敷或撒布患处。
炮制:煅制为主,增强清热收敛作用(如煅寒水石)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忌人群:脾胃虚寒、阴虚火旺者慎用;孕妇忌服。
配伍禁忌:忌与细辛、飞廉、朴硝、铁、醋同用。
不良反应:长期或过量使用可能损伤脾胃,导致便血。
八、炮制方法
生用:洗净打碎或研粉。
煅制:武火煅至红透,取出放凉,研粉(增强清热作用)。
姜制:生姜汁煮至汁尽,增强止呕功效。
醋制:煅后淬醋,增强收敛作用。
九、鉴别
石膏:纤维状集合体,表面灰白或粉红,半透明,丝绢光泽,硬度2。
方解石:斜方柱形,透明或半透明,玻璃光泽,硬度3,解理完全。
混淆品:需与芒硝、长石等鉴别,主要依据成分和形态。
十、贮藏
置于干燥处,密封防潮,避免与酸性物质接触。
十一、现代研究
化学成分:硫酸钙(石膏)或碳酸钙(方解石),含铁、铝、镁等微量元素。
药理作用:
解热抗炎:抑制体温调节中枢,降低发热。
镇静收敛:煅制后生成氧化钙,具钙剂活性,促进凝血。
抗菌: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。
临床应用:
退热:治疗感冒高热、肺炎等。
口腔疾病:牙周炎、口腔溃疡。
烧伤:煅寒水石粉外用,促进创面愈合。
十二、总结
寒水石为清热泻火经典药物,南北药用差异显著(北方石膏,南方方解石),炮制以煅制为主。临床多用于热病、丹毒、水肿等症,脾胃虚寒者慎用。现代研究支持其解热抗炎作用,外用疗效确切,是中医临床常用矿物药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