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海蛤壳的别名包括:文蛤、蛤蜊、蛤壳、青蛤壳、文蛤壳。需注意,部分资料误将“海螵蛸”“石决明”等列为别名,但实际为其他中药,需区分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海蛤壳的入药部位为帘蛤科动物文蛤或青蛤的干燥贝壳。夏秋季采收,除去肉质部分,洗净晒干后使用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  • 性味:咸,寒。

  • 归经:归肺、肾经(部分资料提及胃经,但主流归肺、肾)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  • 功效:清肺化痰、软坚散结、利尿消肿、收敛止血。

  • 主治

    • 肺热咳嗽:痰黄黏稠、急慢性支气管炎。

    • 瘰疬痰核:淋巴结结核、甲状腺肿大。

    • 水肿淋证:尿路感染、石淋(尿路结石)、水肿。

    • 胃痛反酸:制酸止痛,治疗胃酸过多。

    • 外伤出血:研末外敷止血,治烫伤、溃疡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1. 清肺化痰

    • 配伍黄芩:清热泻火,化痰止咳喘,治痰火气闭之咳嗽。

    • 配伍瓜蒌:泻热化痰,治痰热内结、胸闷气喘。

  2. 软坚散结

    • 配伍海藻:增强软坚散结力,治瘿瘤、瘰疬。

    • 配伍牡蛎、夏枯草:治淋巴结结核、甲状腺肿大。

  3. 利尿消肿

    • 配伍泽泻、防己:利水消肿,治头面浮肿、小便不利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

    • 煎汤:10~15克,先煎或包煎(因含碳酸钙,避免刺激胃肠)。

    • 丸散:1~3克,入丸剂或散剂。

  • 外用

    • 研末撒布或油调敷患处,治外伤出血、烫伤、溃疡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1. 禁忌人群

    • 脾胃虚寒者(性寒伤阳气,加重腹痛、腹泻)。

    • 阴虚火旺者(寒性伤津,加重口干、五心烦热)。

    • 过敏体质者(含蛋白质,可能引发皮肤瘙痒、红疹)。

    • 孕妇(性寒可能影响子宫,需慎用)。

  2. 副作用

    • 长期或过量服用可能导致钙沉积(如高钙血症),需监测血钙水平。

八、炮制方法

  1. 净制:除去泥沙及残留肉质,洗净。

  2. 干燥:晒干或烘干至质脆。

  3. 粉碎:捣碎后研磨成细粉(现代工艺多直接粉碎)。

  4. 煅制(传统方法):

    • 武火煅至红透,取出放凉,增强收敛止血作用,用于外伤出血。

九、鉴别特征

  • 外观

    • 贝壳呈扇形或耳状,表面灰白色至淡黄色,具粗糙纹理和生长线。

    • 内表面光滑,有珍珠质光泽,断面呈层状结构(外层钙质层,中层有机基质,内层光滑层)。

  • 气味:气微腥,味咸。

  • 显微:可见碳酸钙结晶及层状结构。

十、贮藏

  • 方法:置通风干燥处,防潮防蛀。

  • 包装:密封容器保存,避免与酸性物质接触(防分解)。

十一、现代研究

  1. 化学成分

    • 主要含碳酸钙(约95%),另含少量磷酸钙、镁、硅、甲壳素及微量元素(锌、铁等)。
  2. 药理作用

    • 吸附作用:吸附痰液及粉尘(如矽肺治疗),减少炎症刺激。

    • 抗炎镇痛:抑制炎症因子释放,缓解呼吸道及尿路炎症。

    • 调节免疫:增强巨噬细胞活性,提高机体抵抗力。

    • 制酸止痛:中和胃酸,缓解胃痛、反酸。

    • 抗肿瘤:体外实验显示对某些癌细胞有抑制作用(需进一步研究)。

十二、总结

海蛤壳为清肺热、软坚散结要药,性咸寒,归肺肾经。主治肺热咳嗽、瘰疬痰核及水肿,内服需严格剂量(10~15克),脾胃虚寒者禁用。现代研究揭示其吸附排毒及免疫调节作用,临床常与黄芩、瓜蒌等配伍增强疗效。炮制后研粉使用,外用可止血消痈,贮藏需防潮防蛀。

十三、附图

药材

中药-海蛤壳-药材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