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海螵蛸又称乌鲗骨(《素问》)、乌贼鱼骨(《本经》)、墨鱼骨墨鱼盖(《中药志》),在《中国药典》中正式名称为海螵蛸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乌贼科动物无针乌贼或金乌贼的干燥内壳。收集方法包括:

  • 4~8月间捞取漂浮在海边的内壳,漂净晒干;

  • 从乌贼鱼中剥下内壳,洗净干燥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  • 性味:咸、涩,性温。

  • 归经:主要入肝、肾经,部分文献提及归脾经(《本草再新》)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  • 收敛止血:用于吐血、衄血、崩漏、便血等。

  • 固精止带:治疗遗精滑精、赤白带下。

  • 制酸止痛:缓解胃痛、胃酸过多、胃溃疡。

  • 收湿敛疮:外用治疗湿疹、溃疡不敛、外伤出血。

  • 传统应用:《本经》载其主女子漏下赤白、血闭、阴蚀肿痛;《千金方》用于妇人漏下不止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1. 治胃痛吐酸

    • 海螵蛸配贝母、甘草、瓦楞子(《山东中草药手册》)。

    • 海螵蛸与阿胶共炒末服。

  2. 止血经典方

    • 四乌鲗骨一蔖茹丸(《素问》):海螵蛸配茜草,治血枯经闭。

    • 固冲汤(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):海螵蛸与黄芪、山萸肉配伍,增强止血效果。

  3. 外伤出血

    • 海螵蛸末敷创面,或与蒲黄炭、石灰配伍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煎汤10~30g,研末3~6g;或入丸、散。

  • 外用:适量研末撒敷或调敷。

  • 炮制影响:煅海螵蛸收敛性更强,生用偏于制酸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• 禁忌人群:阴虚多热者慎用;久服易致便秘,需配润肠药。

  • 药物相互作用

    • 忌与附子、金银花同用;

    • 避免与四环素类、铁剂、洋地黄类药物合用。

  • 其他:外邪未清者(如感冒)不宜使用。

八、炮制

  1. 生用:洗净干燥,砸成小块。

  2. 煅用:置罐内煅至焦黑色,增强收敛止血作用。

  3. 醋制:加醋炒至微黄,缓和燥性,增强固涩效果。

九、鉴别

  • 性状

    • 无针乌贼:扁长椭圆形,背面磁白色脊状隆起,腹面白色波状横纹。

    • 金乌贼:背面疣点明显,尾部有骨针(多断落)。

  • 显微特征:粉末类白色,含角质层碎块及石灰质条块。

  • 理化鉴别:滴加稀盐酸产生气泡(含碳酸钙)。

十、贮藏

置干燥处,防尘、防潮、防蛀。可用密封容器保存。

十一、现代研究

  1. 化学成分:主要含碳酸钙(80%~85%)、壳角质、黏液质及微量元素(钙、钠、镁等)。

  2. 药理作用

    • 抗溃疡:碳酸钙中和胃酸,胶质形成保护膜。

    • 止血:促进血小板聚集,缩短凝血时间。

    • 促进骨修复:动物实验显示可加速骨缺损愈合。

    • 抗肿瘤:提取液对S180肉瘤有抑制作用。

  3. 临床应用:用于胃溃疡、十二指肠溃疡、慢性胃炎及上消化道出血。

十二、总结

海螵蛸为海洋动物来源的收敛固涩药,以制酸止血、固精敛疮为特色。临床常用于消化系统(胃痛、溃疡)及妇科(崩漏、带下)疾病,外用治疗皮肤溃疡。使用时需注意体质(阴虚慎用)及配伍禁忌,炮制方法影响药效。现代研究支持其传统应用,并揭示骨修复、抗肿瘤等新用途。

十三、附图

药材

中药-海螵蛸-药材.jpg

中药-海螵蛸-药材2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