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  • 瓜蒌仁:又称栝楼子、栝楼仁、瓜米,为葫芦科植物栝楼或中华栝楼的干燥成熟种子。

  • 瓜蒌子:与瓜蒌仁为同一药材的不同形态,可能指带壳的种子,而瓜蒌仁通常指去壳后的种子。

  • 栝楼子:即瓜蒌子的别称,与瓜蒌仁为同一物质的不同名称。

结论:三者本质为同一药材,区别仅在于是否去壳或地域称呼差异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  • 来源:葫芦科植物栝楼(Trichosanthes kirilowii)或中华栝楼(Trichosanthes rosthornii)的干燥成熟种子。
  • 采集时间: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,取出种子,洗净晒干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  • 性味:甘,寒。

  • 归经:归肺、胃、大肠经。

四、功效与主治

核心功效

  1. 润肺化痰

    • 清肺热、化痰涎,适用于肺热咳嗽、痰黄黏稠。
  2. 润肠通便

    • 富含脂肪油及膳食纤维,缓解肠燥便秘、老年性便秘。
  3. 宽胸散结

    • 与薤白、半夏配伍,改善胸痹心痛(如冠心病、动脉粥样硬化)。

主治病症

  • 肺热咳嗽、痰多难咯。

  • 肠燥便秘、习惯性便秘。

  • 胸痹胸闷、胸痛。

  • 现代研究辅助治疗乳腺炎、疮疡肿毒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1. 肺热咳嗽

    • 与黄芩、桑白皮配伍,增强清肺化痰之力。
  2. 胸痹心痛

    • 与薤白、半夏配伍,宽胸散结,改善心肌供血。
  3. 阴虚内热

    • 与生地、山茱萸配伍(需临床验证)。
  4. 禁忌配伍

    • 避免与乌头类药材同用,以防中毒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煎服:9-15g,打碎后煎煮以释放有效成分。

  • 研末冲服:3-5g,适用于急需通便或不宜煎煮的情况。

  • 外用:研末调敷,治疗乳痈初起或疮疡肿毒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1. 禁忌人群

    • 脾胃虚寒、便溏者禁服。

    •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(可能引发胎动不安)。

    • 过敏体质者禁用(可能引发皮肤瘙痒、腹泻)。

  2. 副作用

    • 过量服用可能导致腹痛、腹泻、头晕。

    • 婴幼儿慎用,以防胃肠功能紊乱。

八、炮制方法

  1. 清炒:文火拌炒至炸响有香味,增强润肠作用。

  2. 制霜:炒焦后吸尽油脂,减轻滑肠副作用,适用于脾胃虚弱者。

  3. 蜜炙:与蜂蜜拌炒至金黄色,增强润肺止咳功效。

九、鉴别特征

  • 外观:种子呈扁平椭圆形,浅棕色至棕褐色,边缘有沟纹,种脐位于尖端凹陷处。种皮坚硬,子叶富油性。

  • 与相似品区分

    • 柏子仁:种皮薄脆,无沟纹。

    • 瓜蒌仁:种皮厚硬,沟纹明显。

十、贮藏条件

  • 方法:置阴凉干燥处,密封容器保存,可加石灰防潮。

  • 注意:避免与易泛油药材混存,定期检查防油脂酸败。

十一、现代研究

  1. 化学成分

    • 脂肪油(约26%),含不饱和脂肪酸、植物甾醇。

    • 三萜皂苷、瓜蒌仁素、黄酮类化合物。

    • 多种氨基酸及微量元素(如锌、镁、硒)。

  2. 药理作用

    • 呼吸系统:抑制气道炎症,减轻支气管水肿。

    • 心血管系统:调节脂质代谢,扩冠脉改善心肌供血。

    • 抗菌消炎: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肺炎链球菌有抑制作用。

    • 免疫调节:激活巨噬细胞,增强自然杀伤细胞活性。

  3. 临床应用

    • 辅助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、肺炎。

    • 改善冠心病、动脉粥样硬化症状。

    • 肿瘤辅助治疗中与黄芪、白术配伍,缓解放化疗副作用。

十二、总结

瓜蒌仁(瓜蒌子、栝楼子)为清热化痰、润肠通便之要药,适用于肺热咳嗽、肠燥便秘及胸痹心痛。使用时需严格辨证,脾胃虚寒者及孕妇慎用。炮制方法影响药效,制霜可减轻滑肠副作用。现代研究支持其多系统作用,但需避免长期大量服用。贮藏时注意防潮防泛油,以确保药效稳定。

十三、附图

瓜蒌仁-药材

中药-瓜蒌仁-药材.jpg

瓜蒌子-药材

中药-瓜蒌子-药材.jpg

中药-瓜蒌子-药材2.jpg

栝楼子-药材

中药-栝楼子-药材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