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海金沙的别名包括:左转藤灰、海金砂、金沙藤、左转藤、蛤蟆藤、罗网藤、铁线藤、吐丝草、鼎擦藤、猛古藤等。
二、入药部位
海金沙的入药部位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的干燥成熟孢子。秋季孢子未脱落时采割藤叶,晒干后搓揉或打下孢子,除去藤叶,干燥后使用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味:甘、咸,寒。
归经:归膀胱、小肠经。
四、功效主治
核心功效:清利湿热、通淋止痛、利水消肿。
主治疾病:
淋证:热淋、石淋、血淋、膏淋、尿道涩痛。
水肿:肾炎水肿、小便不利。
其他:尿路感染、尿路结石、黄疸、湿疹、痢疾、吐血、带下。
五、相关配伍
治石淋:与金钱草、鸡内金配伍,增强排石作用。
治热淋:与石韦、滑石、甘草配伍,清热通淋。
治血淋:与白茅根、小蓟同用,凉血止血。
治水肿:与泽泻、猪苓、防己配伍,利水消肿。
缓解疼痛:与生甘草配伍,通淋止痛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~15克,包煎;或入丸、散剂。
外用:适量,研末撒布或调敷。
注意事项:
肾阴亏虚、宫寒者慎用。
孕妇及体质虚弱者禁用。
过量可能引起胃痛、恶心、腹泻等副作用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忌人群:
肾虚、阴虚火旺者。
孕妇及哺乳期女性。
过敏体质者。
副作用:
胃肠反应:胃寒、恶心、呕吐、腹泻。
长期使用可能加重体内寒气。
八、炮制方法
净制:秋季采收藤叶,晒干后搓揉或打下孢子。
干燥:置于通风干燥处,除去杂质。
粉碎:研磨成细粉,包煎使用。
九、鉴别特征
外观:棕黄色或浅棕黄色粉末,体轻,手捻有光滑感,易滑落。
火试:撒于火上易燃,发出爆鸣声及闪光,无灰渣残留。
水试:浮于水面,加热后下沉,溶于水后混浊。
显微:孢子呈四面体,表面有瘤状纹饰,直径60~85μm。
十、贮藏
方法:置干燥、通风、阴凉处,密封保存,避光防潮。
包装:使用玻璃瓶或塑料袋,定期检查质量。
十一、现代研究
化学成分:
主要含海金沙素、反式对香豆酸、脂肪油、黄酮类化合物。
含钙、镁、铁等矿物质及微量元素。
药理作用:
利尿排石:促进尿液排出,辅助治疗尿路结石。
抗菌消炎: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、绿脓杆菌等。
利胆作用:反式对香豆酸可增加胆汁分泌。
抗氧化:清除自由基,延缓细胞老化。
十二、总结
海金沙为清利湿热、通淋止痛要药,主治淋证、水肿及尿路结石。性寒,归膀胱、小肠经,内服需包煎,外用可撒布。使用时严格遵循剂量,肾虚、孕妇禁用。现代研究支持其利尿、抗菌作用,临床常与金钱草、石韦等配伍增强疗效。贮藏需防潮避光,确保药效稳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