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覆盆子又称覆盆、乌藨子、小托盘、绒毛悬钩子、覆盆莓、野莓、木莓、竻蔗子、山泡、树倭泡、麦泡等,不同地区和文献中记载的别名有所差异,但核心指向同一种植物果实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为蔷薇科植物华东覆盆子的干燥果实,夏初果实由绿变绿黄时采收,经沸水略烫或蒸制后干燥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性味甘、酸,温;归肝、肾、膀胱经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  • 功效:益肾固精缩尿,养肝明目。

  • 主治

    • 肾气不足:遗精滑精、遗尿尿频、阳痿早泄。

    • 肝肾不足:目暗昏花、视物不清。

    • 临床常用于补肾温阳类中成药(如五子衍宗丸)及明目类药物(如益视颗粒)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• 配伍枸杞子、菟丝子、五味子、车前子:补肾益精,用于精亏阳痿、久无子嗣(如五子衍宗丸)。

  • 配伍桑螵蛸、益智仁:治疗遗尿、尿频。

  • 单味覆盆子酒浸研末:治疗阳痿不举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煎汤6-12克,或入丸、散;浸酒或熬膏。

  • 鲜品:用量可增至15克,但需注意酸味刺激胃黏膜。

  • 药膳食疗:泡酒或煮粥建议单次不超过20克干品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• 肾虚有火、小便短涩者慎用。

  • 阴虚火旺者忌用,避免加重口干舌燥等症状。

  • 孕妇使用前需咨询中医师(传统认为具轻微子宫收缩作用)。

八、炮制方法

  • 生品:直接干燥,适应面广。

  • 盐覆盆子:加盐水蒸制,补肾缩尿力较强。

  • 酒覆盆子:加黄酒炒制,温补肾阳作用增强,多用于肾阳虚者。

  • 古代炮制方法包括酒蒸、炒法等,现代多生用。

九、鉴别要点

  • 植物学特征:落叶灌木,高1-2米;枝褐色或红褐色,幼时被绒毛状短柔毛;叶3-7枚,长卵形或椭圆形;花白色,总状花序;果实红色或橙黄色,近球形,密被短绒毛。

  • 药材性状:圆锥形或扁圆锥形,高0.6-1.3cm,直径0.5-1.2cm;表面灰绿色或淡棕色,疏生灰白色短毛;小核果约15-20个,背部有纵脊,腹部有突起。

十、贮藏条件

常规贮存易受潮发霉,建议单包装密封,冷藏;贮藏时间不宜超过1年,此条件下药效不易流失。

十一、现代研究

  • 化学成分:含覆盆子酸、鞣花酸、黄酮类、维生素C、有机酸等。

  • 药理作用

    • 抗氧化:保护视网膜神经节细胞,改善氧化应激损伤。

    • 血管舒张:通过Akt-eNOS-cGMP信号通路及抑制L型钙通道降低血压。

    • 改善记忆:不同提取部位对小鼠及自然衰老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有提升作用。

    • 抗疲劳、延缓衰老:临床用于补肾温阳类中成药。

十二、总结

覆盆子为药食同源之品,临床应用广泛,尤擅治疗肾气不固之遗精、遗尿及肝肾不足之目暗不明。使用时需辨证施治,肾虚有火者慎用。现代研究支持其传统功效,并发现其在抗氧化、血管保护及认知改善方面的潜力。

十三、附图

药材

中药-覆盆子-药材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