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淡豆豉的别名包括:香豉、淡豉、豆豉、大豆豉。
二、入药部位
淡豆豉的入药部位为豆科植物大豆(Glycine max (L.) Merr.)的成熟种子的发酵加工品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味:苦、辛,凉。
归经:归肺、胃经。
四、功效与主治
功效:解表,除烦,宣发郁热,和胃消食,解毒。
主治:
感冒、寒热头痛、烦躁胸闷、虚烦不眠。
外感热病,邪热内郁胸中,症见心中懊憹、烦热不眠。
食积不化、脘腹胀满。
辅助治疗食物中毒、癌性发热等。
五、相关配伍
葱白:配伍成葱豉汤,用于风寒感冒初起,症见恶寒发热、无汗、头痛、鼻塞。
栀子:配伍成栀子豉汤,用于外感热病,邪热内郁胸中,症见心中懊憹、烦热不眠。
金银花、连翘:增强疏散风热作用,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。
薄荷、前胡:治疗小儿泄泻,症见腹胀痛、乳食减少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~12克;或入丸剂。
外用:捣敷或炒焦研末调敷。
特殊用法:
传统根据辅料不同,桑叶/青蒿发酵品多用于风热证,麻黄/紫苏发酵品多用于风寒证,但现代商品多不区分。
治疗癌性发热时,可与其他药物配伍(如地骨皮、柴胡)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忌人群:
脾胃虚寒者慎用。
对大豆过敏者禁用。
胃虚易泛恶者慎用。
孕妇及哺乳期妇女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。
注意事项:
避免过量使用,以防腹泻或过敏反应。
需与其他药物配伍时,应遵医嘱。
八、炮制方法
工艺:
取桑叶、青蒿各70~100g,加水煎煮,滤过,煎液拌入净大豆1000g中,吸尽后蒸透。
取出稍晾,用煎过的桑叶、青蒿渣覆盖,闷至发酵至黄衣上遍。
洗净后,再闷15~20天至充分发酵,略蒸后干燥即得。
目的:通过发酵增强药效,改变性味,使其更宜解表除烦。
九、鉴别
外观:
椭圆形,略扁,长0.6~1cm,直径0.5~0.7cm。
表面黑色,皱缩不平,一侧有长椭圆形种脐。
质柔软或脆,断面棕黑色,气香,味微甘。
显微鉴别:
- 取滤液点于滤纸,喷以1%吲哚醌-醋酸溶液,加热后显紫红色。
薄层色谱:
- 与青蒿对照药材比较,显相同颜色的蓝色荧光主斑点;与大豆苷元、染料木素对照品比较,显相同颜色斑点。
十、贮藏
条件:置通风干燥处,防潮防蛀。
建议:
使用密封容器(如陶罐、瓷罐),避光保存。
可加入干燥剂,定期检查,变质后勿用。
夏季可冷藏,延长保质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