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蜂蜜的别名包括:
石蜜、石饴、食蜜、蜜、白蜜、白沙蜜、蜜糖、沙蜜、蜂糖
二、入药部位
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(Apis cerana Fabricius)或意大利蜂(Apis mellifera Linnaeus)所酿的蜜。
蜂蜜是蜜蜂采集植物花蜜或分泌物,经充分酿造而成的黏稠液体,主要蜜源植物包括槐花、枣花、荆条、荔枝、龙眼、椴树等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味:甘,平。
归经:肺、脾、大肠经。
肺经:润肺止咳,治疗肺燥干咳。
脾经:补中益气,缓解脾胃虚弱。
大肠经:润肠通便,改善肠燥便秘。
四、功效主治
功效
补中润燥:缓解脘腹虚痛、脾胃虚弱。
润肺止咳:治疗肺燥干咳、久咳不愈。
润肠通便:改善肠燥便秘,尤其适用于体虚津枯者。
解毒止痛:外敷治疗疮疡不敛、水火烫伤,内服解乌头类药毒。
调和药性:与甘草同功,缓和药性,增强疗效。
主治
内科疾病:
肺燥咳嗽、肠燥便秘。
脘腹虚痛、胃及十二指肠溃疡。
乌头中毒(解乌头毒)。
外科疾病:
疮疡不敛、水火烫伤(外敷)。
口疮、目生珠管(外涂)。
其他:
- 调和百药,增强方剂疗效(如蜜丸)。
五、相关配伍
甘草粉蜜汤(《金匮要略》):
组成:蜂蜜50g,生甘草9g,陈皮6g。
功效:缓急止痛,治蛔虫病腹痛。
蜜煎导方(《伤寒论》):
组成:蜂蜜微煎成饴糖状,制成栓剂。
功效:润肠通便,治津液内竭之便秘。
百花膏(《普济方》):
组成:白蜜涂疮痂,促其脱落。
功效:治痘疮痒甚、疮痂不落。
蜜酒(《纲目》):
组成:沙蜜、糯饭、面曲、熟水。
功效:治风疹、风癣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
冲调:15~30g/次,每日2~3次。
入丸剂、膏剂:按方剂比例调配(如蜜丸)。
外用:
涂敷:直接涂抹于患处(如烫伤、口疮)。
制成栓剂:如蜜煎导方,纳入肛门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忌人群:
痰湿内蕴、中满痞胀者。
肠滑泄泻者。
湿热脚气、蛊胀者。
注意事项:
生蜜性凉,熟蜜性温,需根据体质选择。
避免与葱、莴苣同食,可能引发腹泻。
糖尿病患者慎用(含糖量高)。
八、炮制
生用:直接取蜜,性凉,清热润燥。
熟用:微煎或炼制,性温,补中益气。
蜜炙法:药物与蜂蜜共炒,增强补中润燥作用(如蜜炙甘草)。
九、鉴别
优质蜂蜜:
质地黏稠,挑起呈丝状且不易断。
无杂质,气味清香,味道甘甜。
劣质或掺假蜂蜜:
掺糖者黏性差,易结晶或沉淀。
掺淀粉者遇碘酒显蓝色或绿色。
掺饴糖者遇酒精产生白色絮状物。
十、贮藏
方法:置阴凉干燥处,密封保存。
注意:避免高温和阳光直射,防止发酵变质。
十一、现代研究
化学成分
糖类:果糖(38%)、葡萄糖(31%)、蔗糖(1%)、麦芽糖等。
活性物质:酶类(蔗糖酶、淀粉酶)、有机酸、维生素(B族、C)、矿物质(钾、钙、镁)。
酚类化合物:黄酮类(槲皮素、芹菜素)、酚酸类(绿原酸),具抗氧化作用。
药理作用
润肠通便:果糖促进肠道蠕动,改善便秘。
抗菌消炎:高浓度糖分抑制细菌生长,外用治疗伤口感染。
护肝解毒:促进肝细胞再生,减轻药物性肝损伤。
调节免疫:增强机体免疫力,抗氧化延缓衰老。
心血管保护:扩张冠状动脉,降低血压和血脂。
临床应用
内科:治疗便秘、胃溃疡、咳嗽。
外科:促进烧伤、烫伤创面愈合。
皮肤科:治疗湿疹、皮炎(与氧化锌、淀粉制成软膏)。
十二、总结
蜂蜜为药食两用之品,性平味甘,归肺、脾、大肠经,具补中润燥、解毒止痛之功。其别名繁多,入药部位明确,现代研究证实其多种活性成分和广泛药理作用。使用时需注意体质差异和禁忌,合理配伍以增强疗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