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骨碎补的别名包括:毛姜、猴姜、猢狲姜、石岩姜、申姜、肉碎补、爬岩姜等。这些名称多与其形态或功效相关,如“毛姜”描述其表面被棕色鳞片覆盖的特征。
二、入药部位
干燥根茎。为水龙骨科植物槲蕨(Drynaria roosii Nakaike)的干燥根茎。主产于浙江、湖北、广西、四川等地,全年均可采挖,除去泥沙及杂质,晒干或烘干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味:苦,温。
归经:归肝、肾经。
注:部分文献提及归心经,但以《中国药典》及权威本草记载为准,强调其补肝肾、强筋骨的作用。
四、功效主治
功效
补肾强骨,活血止痛,续伤接骨。
主治
肾虚腰痛、足膝痿弱:如腰肌劳损、骨质疏松。
跌扑闪挫、筋骨折伤:用于骨折、筋骨损伤后期修复。
耳鸣、牙痛、久泄:传统应用,现代研究支持有限。
现代应用:辅助治疗骨质疏松症、骨折延迟愈合、关节炎等。
五、相关配伍
配伍自然铜、没药:增强活血止痛、续筋接骨之力,治跌打损伤、骨折(如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骨碎补散)。
配伍杜仲、补骨脂:温补肾阳,治肾虚腰痛、足膝无力。
配伍熟地、山茱萸:滋补肾阴,治肝肾不足之耳鸣、牙痛。
经典方剂:
骨碎补丸(《太平圣惠方》):配伍麒麟血、没药、虎胫骨等,治骨折筋伤。
骨碎补汤(《仙授理伤续断秘方》):配伍当归、乳香、白芷等,治跌打损伤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10-15克,或入丸、散;鲜品可用至30克。
外用:研末调敷,或浸酒涂擦患处。
药膳食疗:骨碎补炖猪肾(肾阴虚者慎用)。
特殊人群:孕妇慎用,儿童及体弱者需减量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忌人群:阴虚内热、血虚风燥者忌用;无瘀血者慎服。
毒性:大剂量使用可致胃肠道不适(如恶心、腹泻)。
配伍禁忌:避免与藜芦同用(部分本草提及)。
慎用情况:长期使用需监测肝肾功能,实热证患者不宜单独使用。
八、炮制方法
净制:除去杂质,洗净,润透。
切制:切薄片,晒干或低温干燥。
沙烫法:与热沙同炒至鼓起,取出筛去沙,放凉(增强活血止痛作用)。
盐炙法:喷淋盐水,文火炒干(增强补肾强骨作用)。
古代炮制:包括酒蒸、醋炙等,现代多生用或沙烫。
九、鉴别特征
正品
性状:
根茎扁平长条状,多弯曲,表面被棕色鳞片,毛状物脱落处呈棕褐色。
质轻脆,易折断,断面棕黄色至棕色,有黄色维管束,排列成环。
气微,味淡、微涩。
显微:
表皮细胞外壁增厚,含红棕色物。
维管束外韧型,周韧型,分泌细胞含棕色树脂状物。
伪品
常见混淆品:其他蕨类植物根茎(如崖姜蕨),需通过形态、显微特征区分。
鉴别要点:骨碎补断面维管束呈环状排列,伪品多无此特征。
十、贮藏条件
环境:阴凉、干燥处,温度≤28℃,相对湿度65-70%。
包装:密封防潮,避免曝晒或高温。
养护:定期检查,防止虫蛀或霉变。
十一、现代研究
化学成分
黄酮类:柚皮苷、骨碎补双氢黄酮苷、新骨碎补双氢黄酮苷。
酚酸类:原儿茶酸、咖啡酸、绿原酸。
其他:淀粉、蛋白质、氨基酸、微量元素(如钙、锌)。
药理作用
促进骨愈合:刺激成骨细胞增殖,加速骨折修复。
抗炎镇痛:抑制炎症因子(如TNF-α、IL-6),缓解关节炎疼痛。
抗氧化:清除自由基,延缓细胞老化。
抗骨质疏松:抑制破骨细胞活性,增加骨密度。
临床应用
骨折延迟愈合:配合手术治疗,促进骨痂形成。
骨质疏松症:与钙剂、维生素D联用,改善骨代谢。
关节炎:外用或内服缓解疼痛,改善关节功能。
十二、总结
骨碎补为水龙骨科植物槲蕨的干燥根茎,性温味苦,归肝、肾经,主补肾强骨、活血止痛。适用于肾虚腰痛、筋骨折伤及骨质疏松,常与自然铜、杜仲等配伍增强疗效。使用时需注意阴虚内热者禁用,孕妇慎用。现代研究证实其促进骨愈合、抗炎及抗骨质疏松作用,临床应用广泛,但需遵循辨证原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