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附子,中药名,为毛茛科植物乌头(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.)的子根加工品。其别名包括:
乌头:因附子为乌头的子根,故常与乌头并称。
草乌:部分地区对乌头的俗称,但需注意与草乌(Aconitum kusnezoffii)区分,后者为另一种乌头属植物。
附片:炮制后的附子切片,如黑顺片、白附片等。
天雄:指乌头的主根,与附子(子根)不同,需注意区分。
二、入药部位
附子的入药部位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。乌头为多年生草本,株高60-150厘米,叶掌状分裂,花蓝紫色,果实为蓇葖果。附子为乌头的子根(侧根),经加工后入药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味:辛、甘,大热,有毒。
归经:归心、肾、脾经。
心经:振奋心阳,用于亡阳证。
肾经:补火助阳,治疗肾阳虚衰。
脾经:温运脾阳,缓解脘腹冷痛。
四、功效主治
功效
回阳救逆:为“回阳救逆第一品药”,用于亡阳虚脱、脉微欲绝。
补火助阳:温补命门之火,治疗肾阳虚衰、阳痿宫冷。
散寒止痛:温经散寒,治疗寒湿痹痛、脘腹冷痛。
主治
亡阳证:四肢厥逆、冷汗淋漓、脉微欲绝(如四逆汤)。
肾阳虚衰:腰膝冷痛、畏寒肢冷、阳痿早泄、夜尿频多。
脾阳虚证:脘腹冷痛、呕吐泄泻、食少便溏。
寒湿痹痛:关节疼痛、屈伸不利(常配伍桂枝、白术)。
五、相关配伍
四逆汤(《伤寒论》):
组成:附子(生用)15g,干姜9g,炙甘草6g。
功效:回阳救逆,主治亡阳虚脱、四肢厥逆。
肾气丸(《金匮要略》):
组成:附子(炮制)配伍肉桂、地黄、山药等。
功效:温补肾阳,治疗肾阳不足、腰膝冷痛。
附子理中汤:
组成:附子配伍人参、干姜、白术、甘草。
功效:温中健脾,治疗脾胃虚寒、脘腹冷痛。
桂枝附子汤(《伤寒论》):
组成:附子配伍桂枝、生姜、大枣、甘草。
功效:温经散寒,治疗风寒湿痹、关节疼痛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15g。需先煎30-60分钟以降低毒性。
炮制品选择:
生附子:毒性最强,仅用于急救(如四逆汤),需严格控制剂量。
黑顺片/白附片:炮制后毒性降低,常用剂量为3-15g。
淡附片:经甘草、黑豆炮制,毒性更弱,适用于慢性虚寒证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忌人群:
孕妇禁用:附子辛热有毒,易动胎气。
阴虚阳亢者(如潮热盗汗、五心烦热)禁用。
心脏病患者慎用:附子强心作用可能加重心脏负担。
配伍禁忌(十八反):
- 忌与半夏、瓜蒌、贝母、白蔹、白及同用。
注意事项:
严格掌握剂量,避免过量导致中毒(症状:口舌麻木、心律失常、呼吸抑制)。
煎煮时间需充足,生附子至少先煎1小时,炮制品可适当缩短。
八、炮制
盐附子:
工艺:乌头子根浸入胆巴水溶液,加食盐浸泡,晒至表面结盐霜。
用途:仅作性状检测,不入药。
黑顺片:
工艺:乌头子根煮至透心,蒸至表面油润,切片烘干。
特点:表面黑褐色,断面半透明,角质样。
白附片:
工艺:乌头子根浸泡、煮透、剥皮、切片、蒸透、晒干。
特点:黄白色,半透明,无外皮。
淡附片:
工艺:盐附子漂尽盐分,与甘草、黑豆共煮至无麻感,切片晒干。
特点:毒性最低,适用于慢性虚寒证。
九、鉴别
性状鉴别:
盐附子:圆锥形,表面灰黑色,有盐霜,顶端凹陷,质重而坚实。
黑顺片:纵切片,上宽下窄,表面黑褐色,断面暗黄色,半透明。
白附片:纵切片,黄白色,半透明,无外皮。
显微鉴别:
- 子根横切面:可见后生皮层、形成层、导管等结构。
理化鉴别:
薄层色谱法:检测乌头碱等生物碱成分。
毒性测试:生附子需检测双酯型生物碱含量,炮制品需符合药典标准。
十、贮藏
条件:置干燥通风处,防潮防蛀。
期限:干燥炮制品可保存3-5年,生附子需严格密封保存。
十一、现代研究
化学成分:
生物碱:乌头碱、次乌头碱、新乌头碱(双酯型生物碱,毒性成分)。
其他:脂类、糖类、氨基酸等。
药理作用:
强心作用:增强心肌收缩力,改善循环(类似肾上腺素)。
抗炎镇痛:抑制炎症因子,缓解疼痛(如关节炎)。
神经调节:改善寒冷引起的神经功能异常。
临床应用:
心血管疾病:治疗慢性心力衰竭、休克。
风湿免疫病:类风湿关节炎、强直性脊柱炎。
妇科疾病:宫寒不孕、痛经。
毒性研究:
中毒机制:乌头碱抑制钠离子通道,导致心律失常、呼吸麻痹。
解毒方法:早期洗胃、阿托品治疗、血液净化。
十二、总结
附子为“回阳救逆第一品药”,性大热,味辛甘,有毒,归心、肾、脾经。其功效以回阳救逆、补火助阳、散寒止痛为核心,临床用于亡阳证、肾阳虚衰、寒湿痹痛等。使用时需严格掌握剂量与炮制方法,避免与禁忌药物同用。现代研究证实其强心、抗炎作用,但毒性需警惕,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
附子与白附子的区别
附子与白附子虽名称相近,但来源、性味、功效及临床应用差异显著:
附子以回阳救逆、补火助阳为主,适用于阳虚重症;
白附子以祛风痰、定惊搐为要,多用于中风、惊风等症。
使用时需严格区分,避免混淆,并遵循医师指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