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冬瓜皮又称白瓜皮、白东瓜皮、白冬瓜皮、瓜皮。这些别名反映了其来源和外观特征,如“白瓜皮”强调其颜色,“瓜皮”则直接指明是冬瓜的外层果皮。
二、入药部位
干燥外层果皮。冬瓜皮为葫芦科植物冬瓜(Benincasa hispida (Thunb.) Cogn.)的干燥外层果皮,秋季采收成熟果实后,削取外层果皮,晒干后使用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味:甘,凉。
归经:归脾、小肠经。
四、功效主治
功效:利水消肿,清热解暑。
主治:
水肿胀满、小便不利:用于肾炎水肿、营养性水肿等。
暑热烦渴、小便短赤:缓解夏季暑热引起的口渴、尿少。
辅助治疗高血压、糖尿病:含成分有助于扩张血管、消耗糖分。
止咳化痰、清肺排毒:对痰热咳嗽、肺热有一定缓解作用。
五、相关配伍
利水消肿:冬瓜皮配茯苓、泽泻,增强利水效果,治水肿。
暑热烦渴:冬瓜皮配西瓜皮、荷叶,煎水代茶,清热解暑。
健脾中和:冬瓜皮配红枣,中和寒性,适合体质虚弱者。
理气消食:冬瓜皮配陈皮,缓解脘腹胀满、消化不良。
温中散寒:冬瓜皮配生姜,减轻凉性对胃肠刺激,适合脾胃虚寒者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10-30g;或入丸、散剂。
外用:煎水洗或捣敷患处。
食疗:鲜冬瓜皮50g(或干20g)与鲤鱼、赤豆等炖煮,辅助消肿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忌人群:
脾胃虚寒、泄泻者慎用(性凉易伤阳气)。
孕妇、营养不良致虚肿者禁用(可能加重虚寒)。
久病、阳虚体质、四肢怕冷者不宜长期服用。
注意事项:
避免与温燥药物(如附子)同用。
过量可能致电解质紊乱,需遵医嘱。
秋冬季节不宜多用,以夏季为宜。
八、炮制
净制:除去杂质,洗净,切块或切丝,干燥。
炮制方法:
晒干:最常用方法,保持药效。
加热处理:如《中药大辞典》所述,烘干或炒制,但常见为净制后使用。
九、鉴别
性状:不规则片状,卷曲成筒状或半筒状,外表面灰绿色或黄白色,被白霜,内表面粗糙,质脆易碎,气微,味淡。
显微:粉末淡棕黄色,含表皮细胞(类圆形,壁厚)、石细胞(纹孔明显)、螺纹导管。
理化:薄层色谱法检出三萜类化合物(如葫芦二烯醇)及胆甾醇衍生物。
十、贮藏
条件:置干燥通风处,防潮防蛀。
温湿度:温度10-25℃,湿度≤60%。
其他:避免与挥发性物质共储,定期检查质量,确保干燥洁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