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浮麦、麦麸、轻麦、水淘麦(《本草纲目》)、浮水麦、浮苋麦。
二、入药部位
禾本科植物小麦的干燥瘪瘦果实。全国产麦地区均有生产,以黄河流域为主要产区。采收加工在夏至前后,成熟果实采收后,取瘪瘦轻浮与未脱净皮的麦粒,筛去灰屑,用水漂洗,晒干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味:性凉,味甘。
归经:主归心经,部分资料提及可能兼入肺经,但主流观点以心经为主。
四、功效主治
功效
固表止汗:收敛止汗,治疗自汗、盗汗。
益气除热:清退虚热,治疗骨蒸劳热、妇人劳热。
养心安神:缓解焦虑、抑郁、失眠等症状。
主治
自汗、盗汗:白天不自主出汗或夜间入睡后出汗。
骨蒸劳热:阴虚发热,如肺结核盗汗。
脏躁症:情绪低落、焦虑、失眠、更年期综合征。
神经衰弱:心悸、多梦、烦躁不安。
五、相关配伍
浮小麦配黄芪、麻黄根
功效:增强固表止汗作用。
应用:治疗气虚自汗、产后虚汗不止。
浮小麦配麦冬
功效:加强养心生津作用。
应用:治疗心阴不足导致的失眠、多梦、烦躁。
浮小麦配川芎
功效:活血行气,祛风止痛。
应用:治疗心烦意乱、盗汗。
经典方剂
独圣散(《卫生宝鉴》):
组成:浮小麦。
功效:治疗盗汗及虚汗不止。
甘麦大枣汤(《金匮要略》):
组成:小麦(或浮小麦)、甘草、大枣。
功效:治疗妇人脏躁症(情绪低落、焦虑、失眠)。
安神止汗汤(《程门雪医案》):
组成:合欢花、百合、浮小麦、煅龙骨、煅牡蛎。
功效:治疗更年期汗多心悸、夜寐不安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15-30g,或入丸散。
外用:适量煎汤浸洗,或捣敷患处。
食疗:
浮小麦粥:浮小麦50g、粳米100g、红枣10枚,文火慢炖1小时。
浮小麦茶饮:炒浮小麦15g、酸枣仁10g、桂圆肉5g,沸水焖泡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忌人群:
无汗而烦躁者、表邪汗出、实热里证者、虚脱汗出者禁用。
麸质过敏者禁用。
糖尿病患者需慎用,大量食用可能引起血糖波动。
注意事项:
避免与β受体阻滞剂可能存在协同作用。
长期大量使用需监测血钾水平。
八、炮制
炒浮小麦:取净浮小麦,置锅内,用文火加热炒至棕黄色,取出放凉。增强止汗作用。
传统工艺:三蒸三晒法,提高活性成分含量。
九、鉴别
性状鉴别
形态:干瘪颖果呈长圆形,两端略尖,长约7毫米,直径约2.6毫米。
表面:黄白色,皱缩,腹面有一深陷的纵沟,顶端钝形,带有浅黄棕色柔毛,另一端成斜尖形,有脐。
质地:质硬而脆,易断,断面白色,粉性差。
显微鉴别
- 种皮横切面:可见栅状细胞层、色素层、营养层。
理化检测
特征成分:含淀粉酶抑制物、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。
药典标准:水分≤12.0%,总灰分≤3.0%,酸不溶性灰分≤1.0%,浸出物≥15.0%。
十、贮藏
置干燥通风处,防潮防蛀。
十一、现代研究
化学成分
- 淀粉、蛋白质、糖类、糊精、脂肪、卵磷脂、尿囊素、氨基酸、维生素B、维生素E、麦芽糖酶、蛋白分解酶、谷固醇、禾木固醇、麦角甾醇、谷维素、戊聚糖、浮麦多糖(FMP-1)等。
药理作用
止汗作用:通过调节TRPV1离子通道抑制汗腺分泌,含γ-氨基丁酸(GABA)可改善自主神经紊乱。
抗氧化作用:麦角甾醇类成分清除自由基能力达维生素E的1.5倍。
免疫调节作用:浮麦多糖(FMP-1)具有免疫调节作用。
降脂护肝作用:可能具有降脂、护肝的作用。
神经调节作用: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异常排汗,机制与调节α-肾上腺素能受体有关。
临床应用
自汗、盗汗:浮小麦复方制剂治疗4-12岁儿童多汗症,总有效率可达82.3%。
更年期综合征:治疗更年期潮热、盗汗、心悸、失眠等症状。
神经衰弱、失眠:与合欢花、百合等配伍,治疗神经衰弱、失眠、焦虑、抑郁等症状。
糖尿病神经病变: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异常排汗。
十二、总结
浮小麦为禾本科植物小麦的干燥瘪瘦果实,性凉,味甘,归心经,具有固表止汗、益气除热、养心安神的功效。主治自汗、盗汗、骨蒸劳热、脏躁症、失眠、焦虑、抑郁、更年期综合征、神经衰弱等症。使用时需辨证施治,避免与β受体阻滞剂可能存在协同作用,长期大量使用需监测血钾水平。麸质过敏者禁用,糖尿病患者需慎用。炮制以炒浮小麦常用,增强止汗作用。现代研究证实其多种活性成分和广泛药理作用,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