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甘遂的别名包括:重泽、甘藁、陵藁、白泽、苦泽、主田、鬼丑、甘泽、猫儿眼(西北)、化骨丹、肿手花、萱根子等。
二、入药部位
干燥块根。为大戟科植物甘遂(Euphorbia kansui T. N. Liou ex S. B. Ho)的根,主产于陕西、甘肃、河南、山西等地,多生于荒坡、沙地等干燥环境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味:味苦,性寒;有毒。
归经:归肺、肾、大肠经。
注:部分文献提及“味甘”,但以《中国药典》及权威本草记载为准,强调其苦寒之性。
四、功效主治
功效
泻水逐饮,消肿散结。
主治
水肿胀满、胸腹积水、痰饮积聚:如肝硬化腹水、胸腔积液。
气逆咳喘、二便不利:用于痰饮阻肺之咳喘。
痈肿疮毒、风痰癫痫:外用治疮痈,内服配朱砂治癫痫。
现代应用:晚期肝硬化、肠梗阻、渗出性胸膜炎等。
五、相关配伍
配牵牛子:增强逐水通便,治水肿胀满。
配大黄、芒硝(大陷胸汤):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。
配大戟、芫花(十枣汤):治饮停胸胁。
配紫大戟、白芥子(控涎丹):治痰涎水饮停于胸膈。
外用配朱砂:治风痰癫痫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入丸、散,0.5~1.5g;不入煎剂(有效成分难溶于水)。
外用:研末调敷。
炮制:常用醋炙(降低毒性),每100kg甘遂用米醋30kg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忌人群:孕妇、脾胃虚弱者、血虚动风者禁用。
配伍禁忌:反甘草(十八反)。
慎用:体弱者慎用,中病即止,避免长期服用。
八、炮制方法
甘遂:洗净,晒干,筛去灰屑。
醋甘遂:加米醋拌匀,文火炒至微干。
豆腐煮甘遂:与豆腐同煮至透心,晾干切片。
甘草制甘遂:甘草煎汤浸后,面裹煨熟。
煨甘遂:湿纸裹煨或面煨至黄色。
九、鉴别特征
正品
性状:呈椭圆形、长圆柱形或连珠形,表面类白色或黄白色,有棕色斑纹;质脆易折断,断面粉性,木部显放射状纹理。
显微:含草酸钙结晶,木栓细胞棕黄色。
伪品
来源:常为萝藦科植物隔山消或牛皮消的根。
特征:表面有细密条网状纹理,断面颗粒状或海绵状,加碘试液显蓝色(含淀粉)。
十、贮藏条件
环境:干燥、通风处,防潮、防异味。
容器:密封保存,分类存放,定期检查质量。
十一、现代研究
化学成分
二萜类:大戟二烯醇、甘遂萜酯A/B。
三萜类:α-大戟醇、甘遂醇。
其他:有机酸、鞣质、维生素B₁。
药理作用
泻下:刺激肠蠕动,生品强于炮制品。
利尿:对实验性腹水大鼠有效。
抗生育:妊娠中期引产成功率达99.37%。
抗肿瘤:抑制肝癌、白血病细胞。
免疫抑制:抑制抗体生成及淋巴细胞转化。
毒性研究
毒性成分:二萜类(如甘遂萜酯A/B),具皮肤刺激及促癌活性。
炮制影响:醋炙后毒性降低,LD₅₀显著提高。
十二、总结
甘遂为峻下逐水要药,主治实证水肿、痰饮,但毒性强烈,需严格炮制(如醋炙)并控制用量。现代研究证实其抗肿瘤、抗生育等活性,但需注意毒性及配伍禁忌(反甘草)。临床多用于腹水、胸水等症,孕妇及体弱者禁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