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刀豆又称挟剑豆、刀豆子、大戈豆、大刀豆、刀鞘豆、白凤豆、刀板仁豆、刀巴豆、马刀豆、卡肖。其中,洋刀豆与刀豆在形态上相似,但种脐长度不同(刀豆种脐占种子3/4,洋刀豆占1/2)。
二、入药部位
干燥成熟种子。豆科植物刀豆(Canavalia gladiata (Jacq.) DC.)的种子入药,果壳及根也可辅助入药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味:甘,温。
归经:归脾、胃、肾经。
四、功效主治
功效:温中下气,益肾补元,利肠胃,止呕吐,抗肿瘤。
主治:
虚寒呃逆、呕吐、腹胀、腹痛。
肾虚腰痛、遗精。
百日咳、扭伤腰痛。
辅助抗肿瘤(含刀豆赤霉素等成分)。
五、相关配伍
胃寒呃逆:刀豆配丁香,增强降逆止呕、温肾助阳之功。
肾虚腰痛:刀豆子2粒包于猪腰内,外裹叶烧食。
扭伤腰痛:刀豆子15g + 泽兰、苦楝子各12g,煎服。
百日咳:刀豆子10粒(打碎)+ 甘草3g + 冰糖,水煎服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6~9g,或入丸散。
外用:适量研末撒敷。
炮制差异:盐刀豆(盐水炒至焦斑)更宜温中下气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忌人群:
胃热盛者慎服。
孕妇、过敏体质者禁用。
痛风、泌尿系统结石患者忌食(高嘌呤、草酸盐)。
注意事项:
避免生食(含凝集素、溶血素,需煮熟)。
忌与羊肉、板栗等温性食物同食(易上火)。
八、炮制方法
净制:除去硬壳及杂质,洗净干燥,用时捣碎。
盐制:净刀豆加盐水拌匀,文火炒至表面焦斑,放凉(每100kg刀豆用盐2kg)。
九、鉴别特征
性状:扁卵形或扁肾形,长2~3.5cm,宽1~2cm,厚0.5~1.2cm。表面淡红色至红紫色,种脐长占种子3/4,边缘有白色细纹3条。
显微:种皮革质,内表面棕绿色;子叶2片,黄白色油润。
理化:薄层色谱法可检出刀豆赤霉素、黄酮类(芹菜素、刺槐素)等成分。
十、贮藏
条件:置通风干燥处,防蛀。
家庭存储:阴凉通风,避免潮湿、阳光直射。
冷库储存:温度10℃左右,相对湿度85%~90%,定期通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