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旃那叶、泻叶、泡竹叶、翼泻叶
(注:狭叶番泻叶与尖叶番泻叶的干燥小叶均入药,别名因地域和文献差异略有不同。)
二、入药部位
豆科植物狭叶番泻(Cassia angustifolia Vahl)或尖叶番泻(Cassia acutifolia Delile)的干燥小叶
产地:狭叶番泻主产印度南端丁内未利地区,尖叶番泻主产埃及、苏丹及阿拉伯南部。
采收:狭叶番泻在开花前摘叶,阴干分级;尖叶番泻在果实成熟时剪枝取叶,晒干包装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味:甘、苦,寒(有小毒)
归经:大肠经
中医理论:苦寒降泄,专攻大肠,清热泻火,润燥通便,兼能利水消肿。
四、功效主治
泻热导滞
热结便秘:单用泡服或配枳实、厚朴增强泻下。
习惯性/老年便秘:小剂量缓泻,大剂量峻下。
利水消肿
- 腹水肿胀:单味泡服或配牵牛子、大腹皮。
现代应用
术后肠功能恢复、X线/内镜检查前肠道清洁。
急性胰腺炎、胆囊炎、泌尿系结石辅助治疗。
五、相关配伍
番泻叶+陈皮
功效:消积导滞,理气健脾。
主治:食积气滞,腹胀便秘。
番泻叶+焦三仙
功效:泻热消食。
主治:老年人食积便秘。
番泻叶+莱菔子
功效:消积导滞,行气消胀。
主治:食积腹胀,肺痰喘满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
煎汤:3-6g,后下(避免有效成分分解)。
泡茶:1-2g,代茶饮(小剂量缓泻)。
研末:1.5-3g,冲服。
外用:
- 喷洒止血:水浸液直接喷洒出血病灶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忌人群:
孕妇、哺乳期及经期女性(可能引发流产或月经紊乱)。
体虚、脾胃虚寒者(加重寒证)。
肠道器质性病变患者(如溃疡性结肠炎)。
副作用:
长期使用导致结肠黑变病、电解质紊乱(低钾血症)、药物依赖。
过量引发腹痛、腹泻,甚至溶血性黄疸(罕见)。
配伍禁忌:
忌与牡蛎、白薇同用;恶茯苓。
避免与抗生素(如四环素)同服,影响吸收。
八、炮制
狭叶番泻:开花前摘叶,阴干后按品质分级,水压机打包。
尖叶番泻:果实成熟时剪枝取叶,晒干后按完整/破碎叶分别包装。
现代工艺:部分产品经粉碎或超微粉碎处理,提升有效成分溶出率。
九、鉴别
性状鉴别:
正品:狭叶番泻叶呈长卵形或卵状披针形,尖叶番泻叶呈卵圆形或倒卵形。表面黄绿色,质脆易碎,气微弱而特异。
伪品:耳叶番泻叶(Cassia auriculata)小叶卵圆形,耳状突起明显,易与正品区分。
理化鉴别:
水试:正品水浸液呈黄绿色,荧光灯下显蓝色(黄酮类反应)。
薄层色谱:显番泻苷A、B的橙红色斑点。
十、贮藏
条件:密封,置阴凉干燥处(温度≤20℃),避光保存。
保质期:2-3年,开封后需密封防潮,定期检查是否霉变。
十一、现代研究
药理作用:
泻下机制:番泻苷A、B在肠道菌群作用下分解为大黄酸蒽酮,刺激结肠平滑肌细胞去极化,诱导峰电位,促进肠蠕动。
抗菌作用:对大肠杆菌、痢疾杆菌、白色念珠菌有抑制作用,大黄素破坏菌体膜结构。
止血作用:增加血小板数量和纤维蛋白原,缩短凝血时间,水浸液局部喷洒可即时止血。
肌肉松弛:箭毒样作用阻断乙酰胆碱,缓解肠道痉挛。
临床试验:
便秘治疗:小剂量(3g/日)配合乳果糖或益生菌,有效率为85%-90%。
安全性:短期使用(≤7天)安全性高,长期使用(>3个月)结肠黑变病发生率达30%。
副作用研究:
肠道损伤:长期使用导致结肠神经丛Cajal间质细胞减少,慢波频率下降。
依赖性:停药后便秘加重,需逐步减量。
十二、总结
番泻叶为豆科植物狭叶或尖叶番泻的干燥小叶,性寒味苦,归大肠经,主泻热导滞、利水消肿。现代研究证实其通过刺激肠道蠕动和分泌实现快速通便,兼具抗菌、止血作用,临床用于便秘、肠梗阻及术前肠道准备。
使用注意:
剂量控制:内服≤6g/日,泡茶≤2g/次,疗程≤7天。
禁忌人群:孕妇、体虚者禁用,儿童、老年人慎用。
联合用药:与乳果糖、益生菌协同增效,避免与抗生素同服。
长期风险:结肠黑变病、电解质紊乱,需定期监测肠道健康。
现代扩展应用:
辅助治疗急性胰腺炎、胆囊炎。
用于流行性出血热、泌尿系结石的辅助排石。
结合中医埋线疗法,改善局部肥胖。
番泻叶为“急则治标”之品,宜中病即止,不可久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