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- 龟甲:又称龟版、龟壳、龟下甲、龟底甲、乌龟壳等。部分文献指出龟板特指腹甲,龟甲包含背甲和腹甲,但两者为同一药材的不同部分。
二、入药部位
来源:龟科动物乌龟(Chinemys reevesii)的背甲及腹甲。
采集时间:全年均可捕捉,以秋、冬季为多。捕捉后去除筋骨,洗净晒干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味:味咸、甘,性微寒。
归经:归肝、肾、心经。
四、功效主治
核心功效
滋阴潜阳
- 适用于阴虚阳亢引起的头晕目眩、耳鸣耳聋、虚风内动。
益肾强骨
- 治疗肾虚所致的筋骨痿软、腰膝酸软、小儿囟门不合、行迟齿迟。
养血补心
- 改善阴血不足导致的心悸失眠、健忘。
固经止崩
- 用于阴虚血热引起的崩漏、月经过多。
主治病症
内科疾病:阴虚潮热、骨蒸盗汗、头晕目眩、心悸失眠。
妇科疾病:崩漏、月经过多。
儿科疾病:小儿囟门不合、行迟齿迟。
外科疾病:皮肤烧烫伤(外用)。
五、相关配伍
阴虚潮热
- 与熟地黄、知母、黄柏配伍(如大补阴丸)。
筋骨痿软
- 与熟地黄、锁阳、紫河车配伍(如虎潜丸)。
心悸失眠
- 与石菖蒲、远志、龙骨配伍(如孔圣枕中丹)。
崩漏
- 与生地黄、黄芩、地榆配伍。
皮肤烫伤
- 与地榆炒炭研末,麻油调敷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24g,宜先煎;或入丸、散。
外用:适量,烧灰存性,研末掺或油调敷。
炮制影响:
生龟甲:质地坚硬,有腥气,长于滋阴潜阳。
醋龟甲:质变酥脆,易于粉碎,利于煎出有效成分,还可矫臭矫味,增强补肾健骨、滋阴止血作用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忌人群:
脾胃虚寒者慎用(因药性滋腻,可能导致腹泻、腹痛)。
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(可能影响胎儿或婴儿)。
过敏体质者慎用(可能引发皮肤瘙痒、红疹)。
副作用:
过量可能引起腹胀、腹泻。
过敏体质者可能引发皮疹。
药物相互作用:
避免与温补药(如附子、肉桂)同用。
服用抗凝药物或钙剂时需咨询医师。
八、炮制
净制:
蒸制:置蒸锅内,沸水蒸45分钟,取出,放入热水中,立即用硬刷除去皮肉,洗净,晒干。
浸泡:清水浸泡至皮肉腐烂,洗净晒干。
砂炒:砂炒至表面淡黄色,醋淬后干燥。
炮炙:
醋龟甲:砂炒至淡黄色,醋淬后干燥。
酒龟甲:砂炒至深黄色,酒淬后干燥。
现代工艺:砂炒醋淬法为《中国药典》规定方法,有助于成分溶出。
九、鉴别
外观:
背甲:拱形,表面深褐色斑纹,边缘齿状突起。
腹甲:扁平,黄色或黄褐色,规律排列小孔。
质地:坚硬,断面蜂窝状小孔。
与相似品区分:
- 鳖甲:背甲无纹,边缘柔软,性味咸寒,归肝经。
十、贮藏
- 方法:置干燥处,防潮防蛀。炮制后需密封保存。
十一、现代研究
化学成分:
- 胶原蛋白、氨基酸(甘氨酸、脯氨酸等)、微量元素(钙、磷、锌、铜等)。
药理作用:
调节免疫:增强巨噬细胞功能,提高抗体水平。
抗骨质疏松:促进骨细胞增殖,增加骨密度。
镇静安神:延长睡眠时间,减少自发活动。
抗凝血:抑制血小板聚集,降低血液黏度。
解热止血:对实验性发热有降温作用,缩短出血时间。
临床应用:
更年期综合征:缓解潮热、盗汗、失眠。
骨质疏松症:配合钙剂使用,改善骨密度。
妇科出血: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、崩漏。
皮肤科:外用治疗烧烫伤、湿疹。
十二、总结
龟甲为滋阴潜阳、益肾强骨之要药,适用于阴虚阳亢、筋骨痿软及妇科出血。使用时需严格辨证,脾胃虚寒者及孕妇慎用,炮制后使用可增强疗效。现代研究支持其调节免疫、抗骨质疏松作用,临床应用广泛,但需注意合法来源,避免野生资源过度捕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