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- 刺蓟、山萝卜、鸡项草、马蓟、虎蓟、大刺儿菜、大刺盖、老虎脷、刺萝卜、鸡母刺。
二、入药部位
- 菊科植物蓟(Cirsium japonicum)的干燥地上部分或根。全草或根均可入药,具有凉血止血、散瘀消肿的功效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味:甘、苦,凉。
归经:心、肝经。
四、功效主治
凉血止血
- 用于血热妄行引起的吐血、咯血、便血、崩漏等出血症,常与小蓟配伍使用(如《十灰散》)。
散瘀消痈
- 治疗痈肿疮毒、跌打损伤,可内服或外敷。
清热解毒
- 对热毒疮疡、痈疽等有一定的疗效。
利尿消肿
- 改善水肿、小便不利等症状。
凉肝泻火
- 缓解肝火旺盛引起的头晕、目赤、口苦等症状。
五、相关配伍
十灰散
- 大蓟 + 栀子 + 小蓟 + 侧柏叶 + 茅根:治疗血热妄行的出血症。
大蓟配黄柏
- 大蓟 + 黄柏:治疗妇人下焦湿热引起的崩漏不止。
大蓟配金银花
- 大蓟 + 金银花:治疗肠痈、内疽等热毒病症。
单味鲜品
- 鲜大蓟捣汁内服或外敷:用于外伤出血、痈肿疮毒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
煎汤:10-15g(鲜品30-60g)。
入丸、散:遵医嘱。
外用:适量,捣敷患处。
炮制差异:
生大蓟:凉血止血力强。
大蓟炭(炒至黑褐色):收敛止血效果更佳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忌人群:
脾胃虚寒者慎用(性凉可能加重寒象)。
过敏体质者慎用(可能引发皮疹、瘙痒)。
孕妇及经期女性慎用(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)。
注意事项:
长期或过量使用可能导致胃肠道不适(如恶心、呕吐、腹泻)。
避免与寒凉药物同用,以免加重寒性。
八、炮制
生大蓟:
- 除去杂质,抢水洗净,润透后切段或切薄片,干燥。
大蓟炭:
取生大蓟段或根片,武火炒至表面黑褐色,喷淋清水灭尽火星,取出晾凉。
作用:增强收敛止血作用,适用于出血症。
九、鉴别
正品特征:
形态:茎圆柱形,表面绿褐色或棕褐色,有纵棱及丝状毛;叶片皱缩,绿褐色,两面有白色蛛丝状毛;头状花序顶生,冠毛羽状。
质地:茎断面灰白色,髓部疏松或中空;气微,味淡。
伪品特征:
小蓟:植株较小,茎细,叶片较小,头状花序较小,功效侧重利尿通淋。
其他蓟属植物(如丝蓟、飞廉):形态差异明显,可通过茎、叶、花序特征鉴别。
十、贮藏
环境要求:置干燥通风处,防潮、防蛀。
包装:密封容器,可加入干燥剂(如生石灰)。
保质期:一般2-3年,优质大蓟可保存更久。
十一、附图
原态
饮片
本站内容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治的依据。就医请及时到正规医院,请在医生指导下用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