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浮萍又称青萍、水萍、紫背浮萍。明代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:“面青背紫赤若血者,谓之紫萍,入药为良”,故紫萍为优质入药品种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浮萍科植物紫萍Spirodela polyrhiza)的干燥全草。炮制时需筛去灰屑,洗净后晒干,质轻易碎,水浸后叶背面呈紫色者为正品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  • 性味:性寒,味辛。

  • 归经:主归肺经、膀胱经。部分文献提及可能兼入心经,但主流观点以肺、膀胱为主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功效

  1. 宣散风热:辛散轻扬,善开毛窍,透发风热。

  2. 透疹止痒:促进疹毒外达,缓解麻疹不透、风疹瘙痒。

  3. 利尿消肿:上开肺气,下通水道,消水肿、利小便。

  4. 清热解毒:清肺热、解肌表热毒,治咽喉肿痛、口舌生疮。

主治

  • 外感病症:风热感冒、发热无汗。

  • 皮肤病症:麻疹初期透发不畅、风疹瘙痒。

  • 水液代谢疾病:风水水肿、小便不利。

  • 热毒病症:咽喉肿痛、疮疡肿毒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1. 浮萍配紫草

    • 功效:气血两清,透疹解毒。

    • 应用:浮萍走气分,紫草入血分,合用治麻疹透发不畅伴热毒炽盛。

  2. 浮萍配通草

    • 功效:增强清热利水。

    • 应用:治膀胱湿热所致小便不通、水肿。

  3. 浮萍配黑大豆

    • 功效:活血利水。

    • 应用:急性肾炎水肿、血尿。

  4. 浮萍配西河柳、牛蒡子

    • 功效:增强透疹。

    • 应用:麻疹初期,发热咳嗽,疹点不透。

  5. 经典方剂

    • 治风热感冒:浮萍、防风各9g,牛蒡子、薄荷、紫苏叶各6g,水煎服(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)。

    • 治急性肾炎:浮萍60g+黑豆30g水煎服,或单用浮萍末9-12g白糖调服(《浙南本草新编》)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煎汤3-9g,或入丸散。

  • 外用:适量煎汤浸洗,或捣敷患处。

  • 泡茶:干燥浮萍3-5g,沸水冲泡,每日1-2次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1. 禁忌人群

    • 表虚自汗、风寒表虚证、阴虚火旺者禁用。

    • 脾胃虚寒、孕妇禁用(性寒易伤阳气,可能引发流产)。

  2. 注意事项

    • 避免与寒凉药物(如黄连、栀子)同用,以防过伤阳气。

    • 过敏体质者慎用,初次使用需小剂量测试。

    • 长期或过量服用易致阳气损伤,需中病即止。

八、炮制

  • 方法:筛去灰屑,洗净,晒干。

  • 现代研究:干燥后多重叠成块,水浸展开后叶背面紫色者为正品,青萍(上下表面均绿)不入药。

九、鉴别

性状鉴别

  • 形态:扁平叶状体,卵形或卵圆形(长径2-5mm),上表面淡绿至灰绿,下表面紫绿至紫棕,着生数条须根。

  • 质地:体轻,手捻易碎,气微味淡。

  • 显微特征:叶状茎扁平,倒卵形,中央有维管束一条,束端有根帽。

混淆品

  • 青萍:上下表面均绿,仅1条细根,不入药。

  • 天南星科水藻:呈莲座状,易与浮萍区分。

十、贮藏

  • 传统方法:置于干燥通风处,防潮防蛀。

  • 现代研究:活体保存可采用封闭式保存(低温、密闭容器,加抗菌剂)或液体保存(低温+特殊添加剂)。

十一、现代研究

化学成分

  • 活性成分:黄酮类(芦丁、槲皮素)、多糖、多酚类化合物。

药理作用

  1. 解热抗炎:抑制炎症因子释放,缓解发热。

  2. 抗菌: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。

  3. 利尿消肿:调节肾脏功能,增加尿量。

  4. 抗氧化:清除自由基,延缓衰老。

临床应用

  • 急性肾炎:单用或配伍黑豆,改善水肿、血尿。

  • 荨麻疹、湿疹:外用煎汤浸洗,缓解瘙痒。

  • 局限性:作用机制需进一步研究,临床应用多基于传统经验。

十二、总结

浮萍为辛寒之品,善走肺、膀胱经,长于宣散风热、透疹利尿,适用于外感风热、麻疹不透及水肿尿少。使用时需严格辨证,表虚、阴虚及脾胃虚寒者忌用,孕妇禁用。现代研究支持其传统功效,并揭示抗氧化等新用途,但需更多临床试验验证安全性与有效性。

十三、附图

中药-浮萍-药材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