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漏芦的别名包括:野兰、鬼油麻、狼头花、和尚头、大头翁、独花山牛蒡、祁漏芦、禹漏芦、龙葱根、毛头等。需注意,部分来源提到的“乳香”“牡丹皮”等别名可能与其他中药混淆,实际应以权威典籍记载为准。
二、入药部位
菊科植物祁州漏芦(Echinops latifolius Tausch)或禹州漏芦(Echinops grijsii Hance)的干燥根。两者在《中国药典》中统称为“漏芦”,但形态和成分略有差异:
祁州漏芦:根呈圆锥形或块状,表面深棕色,有网状裂纹,气特异,味微苦。
禹州漏芦:根呈圆柱形,表面灰黄色,有放射状纹理,质硬,味微涩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味:苦,寒。
归经:归胃经(部分文献提及大肠经,但以胃经为主)。
四、功效主治
功效
清热解毒:用于热毒疮疡、乳痈、瘰疬等。
消痈散结:治疗痈疽发背、瘰疬疮毒。
通经下乳:缓解乳汁不通、乳痈肿痛。
舒筋通脉:改善湿痹拘挛、筋骨疼痛。
现代研究:抗氧化、抗炎、抗肿瘤(动物实验显示对肝癌、乳腺癌有一定抑制作用)。
主治
乳痈肿痛:常配伍瓜蒌、蒲公英。
瘰疬疮毒:与连翘、金银花同用。
乳汁不下:配伍王不留行、通草。
湿痹拘挛:与地龙、薏苡仁配伍。
五、相关配伍
漏芦+瓜蒌:增强通乳消痈效果,治乳痈肿痛。
漏芦+蒲公英:清热解毒,治热毒壅盛之疮疡。
漏芦+大黄:泻火解毒,治时疫红肿。
漏芦+连翘:排脓止痛,治瘰疬疮毒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5-9克;或入丸散。
外用: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。
注意:孕妇及气虚疮疡平塌者禁用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忌人群:孕妇、哺乳期妇女、气虚体弱者慎用。
配伍禁忌:避免与寒性药物过量同用,以防损伤脾胃。
不良反应:过量可能引起腹泻或胃部不适。
八、炮制方法
古代方法:甘草拌蒸、麦麸炒等。
现代标准:
除去残茎及泥沙,洗净,润透。
切厚片,干燥。
质量标准:水分≤15%,浸出物≥8%。
九、鉴别
性状鉴别
特征 | 祁州漏芦 | 禹州漏芦 |
---|---|---|
形状 | 圆锥形或块状,多扭曲 | 圆柱形,稍扭曲 |
表面 | 深棕色,网状裂纹,顶有白绒毛 | 灰黄色,纵皱纹,顶有棕丝状物 |
断面 | 灰黄色,星状裂隙,中心深棕色 | 皮部褐色,木部黄黑放射状纹理 |
气味 | 特异,败油气,味微苦 | 无味,味微涩 |
易混淆品
白头翁:断面平坦,木部与皮部易分离。
升麻:纤维性强,质坚实,表面有茎基痕。
十、贮藏
阴凉干燥处保存,防潮防蛀。
十一、现代研究
化学成分:含β-蜕皮甾酮、挥发油、蒲公英萜醇等。
药理作用:
抗炎:抑制巨噬细胞炎症因子释放。
抗肿瘤:诱导肿瘤细胞凋亡(体外实验)。
保肝:减轻化学性肝损伤。
临床应用:
用于慢性肾衰辅助治疗(如“漏芦散胶囊”)。
治疗银屑病、痤疮等皮肤病。
十二、总结
漏芦为清热解毒要药,尤擅通乳消痈,临床多用于乳腺疾病及湿热痹症。使用时需严格辨证,孕妇及气虚者忌服。现代研究揭示其多成分、多靶点作用,但临床研究仍需深化,未来或在抗肿瘤、保肝领域有更广泛应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