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鹿茸又称斑龙珠、血茸、黄毛茸、青茸、甘茸等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为鹿科动物梅花鹿(Cervus nippon Temminck)或马鹿(Cervus elaphus Linnaeus)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。前者习称“花鹿茸”,后者习称“马鹿茸”。夏、秋二季锯取鹿茸,经加工后阴干或烘干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  • 性味:味甘、咸,性温。

  • 归经:归肾、肝经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功效

  1. 壮肾阳:温补肾阳,改善肾阳不足引起的畏寒肢冷、腰膝酸软。

  2. 益精血:补充精血,治疗精血亏虚导致的头晕耳鸣、须发早白。

  3. 强筋骨:增强骨骼和肌肉力量,用于筋骨痿软、骨折愈合迟缓。

  4. 调冲任:调节冲任二脉,治疗崩漏带下、月经不调。

  5. 托疮毒:促进疮疡愈合,治疗阴疽久不敛。

主治

  • 肾阳不足:阳痿遗精、宫冷不孕、畏寒肢冷。

  • 精血亏虚:神疲乏力、眩晕耳鸣、腰脊冷痛。

  • 冲任不固:崩漏带下、月经不调。

  • 外科疾病:阴疽疮疡、创伤久不愈合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1. 温补肾阳:与肉桂、附子同用,增强壮阳效果。

  2. 益精填髓:配伍熟地黄、山茱萸,治疗精血亏虚。

  3. 强筋壮骨:与杜仲、续断合用,促进骨折愈合。

  4. 调经止血:配伍当归、白芍,治疗崩漏带下。

  5. 托疮生肌:与黄芪、当归研末外敷,治疗阴疽疮疡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研末冲服,每次1-2克,每日2-3次;或入丸散。

  • 外用:适量研末撒敷,或调敷患处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1. 禁忌人群

    • 阴虚火旺者(如潮热盗汗、口干咽燥)忌用。

    • 孕妇慎用,以免引发流产或早产。

  2. 注意事项

    • 服用期间忌食生冷、油腻、辛辣食物。

    • 长期服用需监测肝肾功能,避免过量。

八、炮制

  1. 炮制方法

    • 取原药材,燎去茸毛,刮净,以布带缠绕茸体,自锯口面小孔灌入热白酒,并不断添酒至润透,或稍蒸后横切薄片,压平干燥。
  2. 炮制目的

    • 增强药效,便于制剂和服用。

    • 去除杂质,提高药材纯净度。

九、鉴别

性状鉴别

  • 花鹿茸:呈圆柱状分枝,具一个分枝者习称“二杠”,主枝(大挺)长17-20cm,直径4-5cm;表面密生红黄色细茸毛,分岔间具灰黑色筋脉,皮茸紧贴。

  • 马鹿茸:较粗大,分枝多,侧枝习称“单门”“莲花”“三岔”等;表面灰黑色,茸毛灰褐色,锯口面蜂窝状小孔粗大。

显微鉴别

  • 粉末显微镜下可见大量氨基酸、多胺类化合物(如精胺、腐胺)及脂肪酸成分。

理化鉴别

  • 取鹿茸粉末,加乙醇提取,滤过,滤液挥干后加醋酐溶解,滴加硫酸显紫红色。

十、贮藏

置阴凉干燥处,密闭保存,防潮防蛀。

十一、现代研究

化学成分

  • 含多种氨基酸(如甘氨酸、赖氨酸、精氨酸)、多胺类化合物(精胺、腐胺)、脂肪酸(月桂酸、油酸)、前列腺素、雌二醇、钙、磷、镁等无机元素。

药理作用

  1. 抗衰老:鹿茸干细胞外囊泡(EVsABPC)可逆转骨质流失,减轻神经炎症,延缓衰老。

  2. 增强免疫:促进淋巴细胞增殖,提高机体免疫力。

  3. 促进骨折愈合:刺激成骨细胞分化,加速骨折修复。

  4. 抗氧化:清除自由基,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。

  5. 抗肿瘤:鹿茸提取物抑制前列腺癌、乳腺癌等肿瘤细胞增殖。

临床应用

  • 内科疾病:阳痿遗精、肾阳不足型贫血、慢性疲劳综合征。

  • 外科疾病:骨折愈合迟缓、阴疽疮疡、创伤修复。

  • 保健领域:作为抗衰老、增强免疫力的保健品,用于中老年人群。

十二、总结

鹿茸作为传统名贵中药材,以补肾阳、益精血为核心功效,广泛应用于肾阳不足、精血亏虚等症。现代研究揭示其抗衰老、增强免疫、促进骨折愈合等多重药理作用,临床应用不断拓展。然而,阴虚火旺者及孕妇需慎用,使用时应严格遵循医嘱,避免过量或不当使用。鹿茸的炮制工艺和贮藏条件对其药效至关重要,需确保药材质量以保障临床疗效。

十三、附图

药材

中药-鹿茸-药材.jpg

中药-鹿茸-药材2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