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鹿角霜又称鹿角白霜、角霜、鹿角双、鹿角灰、鹿角骨渣。
二、入药部位
鹿角熬制鹿角胶后的剩余角块,即鹿角去胶质的角块。主产于吉林、辽宁、黑龙江、山东、北京等地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味:味咸、涩,性温。
归经:归肝、肾、脾经。
四、功效主治
功效
温肾助阳:补肾阳,改善肾阳不足导致的畏寒肢冷、腰膝酸软、阳痿遗精、尿频遗尿。
收敛止血:用于虚寒性出血,如崩漏、带下、便血。
强筋健骨:促进骨骼生长和修复,辅助治疗骨质疏松、骨折愈合迟缓。
收敛固涩:治疗久泻不止、遗精滑精、疮疡不敛。
生肌敛疮:外敷促进伤口愈合,治疗溃疡久不愈合。
主治
肾阳不足:腰膝冷痛、阳痿遗精、尿频遗尿。
妇科疾病:崩漏、带下清稀。
消化系统疾病:脾肾阳虚所致的久泻不止、便溏。
外科疾病:疮疡溃烂、久不收口。
五、相关配伍
温补肾阳:与肉桂、附子、巴戟天同用,治疗肾阳不足。
收敛止血:配伍艾叶、炮姜,治疗崩漏带下。
固涩止遗:与益智仁、桑螵蛸配伍,治疗遗精尿频。
强筋健骨:与杜仲、续断、骨碎补同用,治疗骨质疏松或骨折。
健脾止泻:配伍白术、补骨脂,治疗脾肾阳虚之泄泻。
生肌敛疮:与血竭、乳香、没药研末外敷,治疗疮疡溃后不敛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克,先煎;或入丸散。
外用:研末撒布或调敷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忌人群:
阴虚火旺者(如潮热盗汗、口干咽燥)忌用。
体质偏热、实热证者慎用。
孕妇及儿童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
注意事项:
避免过量,以防上火(口干、便秘)。
长期服用需监测肝肾功能。
避免与辛辣食物同食,以免增强温热之性。
八、炮制
古代方法:
煅制:鹿角霜置炭中烧至8成枯,放冷。
拌胶法:与鹿角胶、面粉混合压制成块。
现代标准:
熬制鹿角胶后的角块,干燥后捣碎。
部分工艺加入鹿角胶和水飞处理。
九、鉴别
性状鉴别:
外观:灰白色,多孔隙,呈蜂窝状或粉末状,质酥脆。
气味:微腥,火烧有焦骨味。
水试:浸泡后水微浑浊,不迅速溶解。
火试:燃烧后灰烬灰白色,无刺鼻气味。
易混淆品:
牛骨粉:质地坚硬,无腥味,火烧无焦骨味。
石膏粉+胶质:遇水结块,火烧有刺鼻气味。
十、贮藏
置干燥处,防潮防蛀,避免霉变结块。
十一、现代研究
化学成分
- 含磷酸钙、碳酸钙、氮化物、胶质、胶原蛋白及微量元素(如钙、磷、镁)。
药理作用
促进骨骼生长:胶原蛋白和钙质有助于骨密度增加。
止血:收敛作用减少出血。
抗炎:减轻炎症反应,促进伤口愈合。
调节免疫:增强机体免疫功能。
临床应用
骨科疾病:骨质疏松、骨折愈合辅助治疗。
妇科疾病:功能性子宫出血、带下病。
皮肤科:慢性溃疡、褥疮。
消化系统:慢性腹泻、脾肾阳虚证。
十二、总结
鹿角霜为鹿角熬胶后的副产物,性温味咸涩,归肝肾经,以温肾助阳、收敛止血为核心功效。临床广泛用于肾阳不足、妇科出血、疮疡久不愈合等症。使用时需严格辨证,阴虚火旺者禁用,孕妇及儿童慎用。现代研究支持其促进骨骼健康、止血及抗炎作用,但需注意炮制和贮藏条件以确保质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