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炉甘石又称甘石、卢甘石、羊肝石、浮水甘石、炉眼石、干石等。
二、入药部位
为碳酸盐类矿物方解石族菱锌矿(ZnCO₃)的矿石。主产于湖南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,秋季采挖,除去杂质,洗净晒干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味:味甘,性平。
归经:归肝、脾、肺经。
四、功效主治
功效
解毒明目退翳:用于目赤肿痛、翳膜遮睛、胬肉攀睛。
收湿止痒敛疮:治疗溃疡不敛、脓水淋漓、湿疮瘙痒。
收敛保护:适用于皮肤炎症、湿疹、痱子等渗出性皮肤病。
主治
眼科疾病:目赤肿痛、睑弦赤烂、目生翳障。
皮肤疾病:湿疹、荨麻疹、痱子、尿布疹、带状疱疹、压疮、寻常痤疮等。
其他:溃疡不敛、阴部湿痒、失禁性皮炎。
五、相关配伍
治目赤肿痛:炉甘石(火煅,尿淬)、风化硝等分,研末,新水化点眼。
治风眼流泪:炉甘石二两,黄连一两煎水,加童尿半盏,熬制后点眼。
治目暗昏花:炉甘石、代赭石、黄丹各四两,研末,蜜制后点眼。
治诸般翳膜:炉甘石、青矾、朴硝等分,研末,沸汤化开温洗。
皮肤湿疮:炉甘石配煅石膏,敛疮生肌,止痒。
六、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研末撒布或调敷;或配制成洗剂、凝胶剂。
注意:仅供外用,不可内服。使用前摇匀(如炉甘石洗剂),每日2-3次,避免接触眼周及黏膜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忌人群: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,过敏体质者禁用。
禁忌部位:皮肤破损、渗出或糜烂处禁用。
副作用: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皮肤干燥、刺痛,过量可能引发过敏反应(红肿、瘙痒)。
八、炮制
煅炉甘石:取净炉甘石煅至红透,水飞后干燥,增强收敛作用。
黄连汤制:煅炉甘石与黄连煎汤处理,增强明目效果。
三黄汤制:煅炉甘石与黄芩、黄连、黄柏煎汤处理,用于湿热疮疡。
九、鉴别
性状:块状集合体,灰白色或淡红色,表面蜂窝状,质轻易碎,气微,味微涩。
显微:含碳酸锌,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泡。
重金属检测:铅≤500mg/kg,镉≤100mg/kg,砷≤6mg/kg,汞≤2mg/kg。
十、贮藏
置干燥处保存,防尘,密封容器贮存。
十一、现代研究
化学成分
主含碳酸锌(ZnCO₃),煅后生成氧化锌(ZnO)。
含少量铅、镉、钙、镁、铁等微量元素。
药理作用
抗菌:抑制葡萄球菌、白色念珠菌,对皮肤感染有效。
抗炎:通过抑制NF-κB和MAPK信号通路减轻炎症。
抗氧化:清除自由基,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。
促进愈合:刺激胶原蛋白合成,加速伤口愈合。
收敛止痒:减少渗出,缓解瘙痒。
临床应用
皮肤科:湿疹、荨麻疹、痱子、尿布疹、带状疱疹、压疮、寻常痤疮。
眼科:结膜炎、角膜炎、翳膜遮睛。
其他:肛周湿疹、尿毒症性瘙痒、老年皮肤瘙痒症、新生儿湿疹、手足口病皮疹。
安全性
重金属控制:国标规定铅≤500mg/kg,镉≤100mg/kg。
副作用: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皮肤干燥,过敏体质者可能出现红肿、瘙痒。
十二、总结
炉甘石为外用矿物药,以收敛、止痒、抗菌为核心功效,广泛应用于眼科和皮肤科疾病。其炮制工艺(如煅制)可增强疗效,但需注意重金属限量及使用禁忌。现代研究支持其传统用途,并拓展至多种皮肤和黏膜疾病的治疗,临床应用案例丰富,安全性较高但仍需谨慎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