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淡竹叶的别名包括碎骨子、山鸡米、金鸡米、竹叶门冬青、金竹叶、地竹等,因形态或产地不同而有多种地方称谓。
二、入药部位
淡竹叶的入药部位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(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.)的干燥茎叶。夏季未开花前采割,晒干后除去杂质使用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味:甘、淡,寒。
归经:归心、肺、胃、膀胱经。其寒性可清热泻火,甘淡渗湿以利尿通淋。
四、功效主治
淡竹叶具有清热泻火、除烦止渴、利尿通淋的功效,主治:
热病烦渴:外感热病或心胃火盛引起的发热、烦躁、口渴。
湿热淋证:热淋、血淋、小便不利,兼治水肿(如《福建中草药》治口腔炎方)。
口舌生疮:胃火亢盛导致的口腔溃疡。
补充营养:含维生素、矿物质,增强免疫力。
抗菌消炎: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、溶血性链球菌等致病菌。
五、相关配伍
淡竹叶 + 芦根:增强清热除烦止渴,治疗热病津伤、心烦口渴。
淡竹叶 + 麦冬:清心除烦,养阴生津,治疗温热病身热烦躁。
淡竹叶 + 白茅根:协同清热利尿,治疗热淋、血淋、小便不利。
淡竹叶 + 栀子:加强清热泻火,治疗心火亢盛之烦躁失眠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6-12克;或入丸、散。
外用:适量煎水洗或鲜品捣敷(如治口腔炎方)。
炮制差异:生用清热力强,鲜品解毒效果更佳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忌人群:
孕妇:性寒可能引发流产。
脾胃虚寒者:加重腹痛、腹泻。
肾亏尿频者:可能加剧尿频症状。
副作用:过量(>12克/日)可能导致腹泻、恶心,长期使用损伤阳气。
注意事项:
避免与寒凉药物(如黄连、黄芩)同用。
糖尿病患者慎用(可能影响血糖)。
八、炮制
生淡竹叶:除去杂质,切段,干燥。
炮制方法:切去根,拍去灰尘,切3分长横片,晒干(《实用中药炮制》)。
九、鉴别
性状鉴别:
药材:茎圆柱形,有节,表面淡黄绿色,断面中空;叶披针形,浅绿色,叶脉平行成网格状。
饮片:不规则段,茎叶混合,色青绿,质柔韧。
显微鉴别:
叶横切面含运动细胞、栅栏组织、海绵组织;维管束盾状,纤维壁木化。
叶表面观可见哑铃形保卫细胞及三种非腺毛。
成分:含三萜化合物(芦竹素、白茅素等)、酚性成分、氨基酸。
十、贮藏
环境:置于干燥处,密封防潮,避免高温(<25℃)。
包装:使用玻璃瓶或陶瓷罐,添加干燥剂(如硅胶)。
有效期:干品建议1年内使用,鲜品需冷藏(2-8℃)且不超过7天。
检查:定期查看是否霉变,变质后不可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