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蔓荆子又称白背木耳、白背杨、水捻子、白布荆、蔓荆实、荆子、万荆子、蔓青子、小刀豆藤、白背风、白背草等,属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或蔓荆的干燥成熟果实。
二、入药部位
干燥成熟果实,秋季采收,除去杂质后晒干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味:辛、苦,微寒。
归经:归肝、胃、膀胱经。
四、功效主治
功效:疏散风热、清利头目、祛风止痛、除湿痹。
主治:
外感风热:发热头痛、目赤肿痛、牙龈肿痛。
头目疾病:风热上攻或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目眩、耳鸣耳聋、视物昏花。
风湿痹痛:关节疼痛、筋脉拘挛、偏头痛。
其他:湿痹拘挛、皮肤瘙痒。
五、相关配伍
配菊花:增强疏散风热、清利头目,治风热感冒头痛、目赤。
配连翘:清热解毒,治风热上攻头痛、目赤肿痛。
配川芎:活血祛风止痛,治头痛、关节痛。
配羌活、防风:祛风湿止痛,治风湿痹痛、筋脉拘挛。
配黄芪、人参:益气升阳,治劳倦内伤、气虚头昏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3-10g;或入丸散。
外用: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。
炮制:生用或炒用(炒后缓和寒性,增强止痛作用)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忌人群:血虚有火、胃虚、肝阳上亢、脾胃虚寒者慎用;孕妇及过敏体质慎用。
注意事项:避免与降压药、镇静剂同用;外感风寒头痛不宜单独使用;过量可能致胃肠不适。
八、炮制
净制:去除杂质及果柄。
炒制:文火炒至焦黄色,去白膜,增强升清阳和止痛作用。
酒制:酒浸蒸制,增强活血通络效果。
九、鉴别
性状:圆球形,直径4-6mm,表面灰黑或黑褐色,有粉霜和纵沟,断面可见4室,气芳香,味淡微辛。
显微:果皮含草酸钙簇晶,种仁含脂肪油。
理化:薄层色谱显黄酮类、挥发油斑点;遇碘液显蓝色(含淀粉)。
十、贮藏
置干燥容器内,密闭,阴凉干燥处保存,防潮、防蛀;避免与挥发性物质共存。
十一、现代研究
1. 化学成分
挥发油(如β-榄香烯、石竹烯)、黄酮类(蔓荆子黄素)、萜类、维生素、微量元素(锌、硒)等。
含生物碱、有机酸、多糖等活性成分。
2. 药理作用
抗炎镇痛:抑制COX-2、TNF-α,缓解风湿痹痛;对小鼠热板试验显示镇痛效果。
抗菌抗病毒: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。
抗氧化:清除自由基,延缓衰老;保护神经细胞,改善认知功能。
改善微循环:扩张血管,降低血压;促进血液循环,缓解头痛。
免疫调节:增强巨噬细胞活性,调节Th1/Th2平衡。
3. 临床应用
神经系统:治疗偏头痛、三叉神经痛、神经性耳鸣。
眼科疾病:缓解结膜炎、角膜炎、青光眼引起的目赤肿痛。
风湿免疫:类风湿关节炎、骨关节炎的辅助治疗。
代谢性疾病:辅助调节血糖、血脂,改善糖尿病并发症。
皮肤科:湿疹、荨麻疹、皮肤瘙痒的外用治疗。
4. 毒性研究
一般毒性低,LD₅₀(小鼠口服)约10g/kg;过量可能致恶心、呕吐、腹泻。
长期低剂量使用未见明显肝肾毒性,但孕妇及肝肾功能不全者需慎用。
十二、总结
蔓荆子为疏散风热、清利头目的要药,主治风热感冒、头痛目赤、风湿痹痛等症。现代研究证实其抗炎、镇痛、抗菌、抗氧化及免疫调节作用,临床应用广泛。使用时需严格辨证,血虚有火、胃虚者慎用,孕妇及过敏体质者需谨慎。炮制可减毒增效,贮藏需防潮防蛀。建议优先选用安全配伍(如菊花、川芎),避免自行用药及过量使用,必要时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