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马兜铃又称青木香、天仙藤、蛇参果、独行根、水马香果、葫芦罐、臭铃铛、马兜零、三百两银药(古代称谓)。
二、入药部位
马兜铃的入药部位为干燥成熟果实,主要来源于北马兜铃(Aristolochia contorta Bunge)和马兜铃(Aristolochia debilis Seib. et Zucc.)。铁线莲马兜铃(Aristolochia kaempferi Willd.)的根茎在部分地区也可入药,但需谨慎确认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味:味苦、微辛,性寒。
归经:归肺、大肠经。部分文献提及可能归肝经或膀胱经,但主流归肺、大肠经。
四、功效主治
功效:
清肺化痰,止咳平喘
清肠消痔,解毒消肿
降血压,抗炎,利尿
止痛(如胃痛、关节痛)
主治:
肺热咳喘,痰黄黏稠
水肿尿少,风湿痹痛
湿热泻痢,痔疮肿痛
高血压,肿瘤辅助治疗(需谨慎)
五、相关配伍
清肺化痰汤:马兜铃10g + 黄芩,治肺热咳嗽。
止咳平喘丸:蜜炙马兜铃6g + 杏仁,治哮喘。
防己黄芪汤加味:马兜铃 + 防己、黄芪,治肾炎水肿。
降压灵合剂:马兜铃9g + 代赭石,治高血压。
消痈散:马兜铃15g外敷,治皮肤疮毒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3-10g,大剂量10-15g(需监护)。
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或煎水熏洗。
特殊用法:
高血压:每日15g,煎服。
肿瘤辅助:10-12g,需医师指导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忌人群:
孕妇禁用(含马兜铃酸,致畸、肾毒性)。
肾功能不全者禁用。
脾胃虚寒者慎用。
注意事项:
长期或过量使用导致肾毒性、致癌风险。
避免与ACE抑制剂等药物同用,加剧肾损伤。
八、炮制
净制:去除杂质、残柄,搓碎。
蜜炙:蜜水拌匀,文火炒至深黄色,减毒增效。
炒制:文火炒至棕黄色,用于止痛或止血。
九、鉴别
性状鉴别:
果实卵圆形或长圆形,表面灰绿/灰黄,有6条纵棱。
果皮轻脆,易裂为6瓣,种子扁平三角形。
显微鉴别:
木栓层多列细胞,内壁木化增厚。
韧皮部含黄棕色分泌细胞,导管类圆形。
理化鉴别:
荧光检查:乙醇提取液显天蓝色荧光。
HPLC检测马兜铃酸含量。
十、贮藏
条件:阴凉干燥处,避光、密封保存。
注意:防潮、防虫蛀,定期检查质量。
十一、现代研究
化学成分:
马兜铃酸(致癌、肾毒性)。
木兰碱、汉防己碱(抗炎、降压)。
β-葡聚糖(免疫调节)。
药理作用:
抗炎、抗菌、降压。
肾毒性(马兜铃酸导致间质性肾炎)。
致癌性(世界卫生组织列为1类致癌物)。
临床应用:
高血压、哮喘的辅助治疗(需严格监控)。
肿瘤辅助治疗(实验阶段,风险高)。
毒性研究:
马兜铃酸通过DNA加合物形成致癌。
多国禁用含马兜铃酸药物。
十二、总结
马兜铃为清肺热、止咳平喘要药,但含马兜铃酸,具肾毒性和致癌性。使用时需严格辨证,避免长期或过量,孕妇及肾功能不全者禁用。现代研究强调其毒性,建议优先选用安全替代药物,如不含马兜铃酸的中成药。临床应用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,并定期监测肾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