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绿盐又称石绿、盐绿,为卤化物类矿物氯铜矿的矿石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绿盐的入药部位为矿物氯铜矿的绿色块状集合体,主含碱式碳酸铜(Cu₂CO₃(OH)₂)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  • 性味:味咸、苦,性平;有毒。

  • 归经:主归肝经,外用治眼疾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  • 功效:明目去翳、敛疮止痛。

  • 主治

    • 眼目生翳,目涩昏暗,泪多眵多。

    • 疳疮、口疮、齿漏疳。

    • 小儿无辜疳气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1. 治目昏暗赤涩泪多出:盐绿一分,蕤仁一两(汤浸,去赤皮)。上药一处热研,入好酥一分,更研令匀。每夜卧时,取麻子大点之。

  2. 治齿漏疳,虫蚀齿疼痛,出脓水不绝:盐绿、麝香(细研)、黄连(去须)各一分,石胆一钱。上药同于乳钵内细研为散。每用一字,掺于湿纸片上贴之,日二、三度。忽患口疮者,绵裹半钱,含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外用:研细点眼,或敷贴患处。

  • 禁忌:有毒,严禁内服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• 毒性:误服可致呕吐、腹痛、急性贫血、痉挛,甚至死亡。

  • 禁忌人群:体弱者及孕妇禁用。

  • 注意事项:避免与酸性物质接触,防止铜盐析出。

八、炮制

  • 传统方法:采得后除去泥土、砂砾,研细或碎块。

  • 现代工艺:未见具体改进报道,仍以净制、研细为主。

九、鉴别

  • 性状:块状或柱状,鲜绿色,条痕淡绿,金刚石光泽,质硬脆,断面贝壳状。

  • 显微特征:透射偏光镜下见针状绿色雏晶,多色性显著。

  • 化学反应:加酸生成绿色溶液,遇氨水生成蓝色沉淀。

十、贮藏

置阴凉干燥处,密闭保存,防潮,避免与酸性物质接触。

十一、现代研究

  • 化学成分:主含碱式碳酸铜,含铜约59.5%,氯16.6%,水12.7%。

  • 药理作用

    • 抗菌收敛:铜离子抑制病原微生物,促进创面愈合。

    • 腐蚀去翳:浓溶液腐蚀疮面,消除云翳。

    • 毒性风险:误服导致红细胞破坏、肝功能恶化。

  • 临床试验

    • 传统用于眼疾、疳疮,现代研究多限于动物实验或体外研究。
    • 临床应用受限,因毒性问题少有大规模试验。

十二、总结

绿盐为含铜矿物药,外用治眼疾及皮肤感染,具有明确疗效,但毒性强烈,严禁内服。现代研究揭示其药理机制与铜离子作用相关,但临床试验数据匮乏,临床应用受限。使用时需严格遵循传统炮制与用法,强调外用安全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