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络石藤别名众多,包括石鲮、明石、悬石、云珠、云丹、石磋、略石、领石、石龙藤、耐冬、石血、白花藤、红对叶肾、对叶藤、石南藤、过墙风、爬山虎、石邦藤、骑墙虎、风藤、折骨草、交脚风、铁线草、藤络、见水生、苦连藤、软筋藤、万字金银、石气柑等。
二、入药部位
络石藤为夹竹桃科植物络石的干燥带叶藤茎。冬季至次春采割,除去杂质,晒干后入药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味:味苦,性微寒。
归经:归心、肝、肾经。
四、功效主治
祛风通络:
用于风湿热痹、筋脉拘挛、腰膝酸痛,尤其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、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引起的关节疼痛、屈伸不利。
凉血消肿:
治疗热毒壅盛所致的喉痹、痈肿疮毒、丹毒等,常与金银花、连翘等清热解毒药配伍。
跌扑损伤:
促进局部血液循环,加速淤血消散,缓解跌打损伤引起的肿痛。
其他:
改善微循环,对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一定辅助作用。
调节免疫,抑制肿瘤细胞增殖(需配合常规治疗)。
五、相关配伍
搭配药材 | 功效 | 适用症状 |
---|---|---|
桑寄生、独活、桂枝 | 增强祛风除湿、通络止痛效果 | 风湿性关节炎、肌肉痛,伴四肢拘挛 |
金银花、连翘 | 清热解毒,凉血消肿 | 热毒疮疡、咽喉肿痛 |
乳香、没药、瓜蒌、甘草、皂角刺 | 活血消痈,止痛 | 肿疡毒气凝聚作痛 |
雪见草、乌韭 | 凉血止血 | 吐血、咳血 |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2克;或入丸、散剂。
外用:适量,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。
注意事项:
脾胃虚寒者慎用,建议配伍温性药物(如干姜、白术)以制其寒性。
孕妇禁用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忌人群:
脾胃虚寒者(易致腹泻、腹痛)。
孕妇(可能引发流产风险)。
慎用情况:
长期使用需遵医嘱,避免过量。
外用时需防止过敏反应,如出现红肿、瘙痒应立即停用。
八、炮制
炮制方法:
水洗去泥土,拣净杂质。
稍浸泡,润透后切断。
晒干,或用熟甘草水浸后切段使用(《雷公炮炙论》)。
九、鉴别
性状鉴别:
藤茎呈圆柱形,表面棕褐色,有纵皱纹及点状皮孔。
质硬,断面皮部较薄,木部宽广,射线明显,髓部常破裂。
叶对生,具短柄,叶片革质,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,全缘,上表面深绿色,下表面色较浅。
十、贮藏
条件:置干燥通风处,防霉变、防虫蛀。
保质期:一般可保存2-3年,需定期检查质量。
十一、现代研究
化学成分:
黄酮类:如芦丁、槲皮素,具有抗炎、抗氧化作用。
木脂素类:如络石藤素,抑制肿瘤细胞增殖。
强心苷类:微量成分,增强心肌收缩力。
其他:牛蒡苷、橡胶肌醇等,具有扩张血管、降血压作用。
药理作用:
抗炎镇痛:抑制前列腺素E2等炎症介质释放,缓解风湿性关节炎疼痛。
抗肿瘤:体外实验显示对肝癌、肺癌细胞有抑制作用。
改善微循环:扩张毛细血管,降低血液黏稠度,辅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。
抗菌: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溶血性链球菌等有抑制作用。
十二、总结
络石藤为祛风通络、凉血消肿之要药,尤其适用于风湿热痹及热毒疮疡。现代研究证实其抗炎、抗肿瘤、改善微循环等作用,但需注意其性寒,脾胃虚寒者及孕妇慎用。临床使用时需辨证施治,合理配伍,避免过量长期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