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马钱子又称番木鳖、马前子、牛眼、马钱、大方八、马钱子、火失刻拔都依斯(蒙药名)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马钱科植物马钱(Strychnos nux-vomica L.)的干燥成熟种子。冬季采收成熟果实,取出种子,晒干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  • 性味:味苦,性寒;有大毒。

  • 归经:归肝、脾经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  • 功效:通络止痛,散结消肿。

  • 主治

    • 风湿顽痹,麻木瘫痪,跌扑损伤(如类风湿关节炎、中风后遗症)。

    • 痈疽疮毒,咽喉肿痛(外敷或内服)。

    • 癌症疼痛(辅助治疗,需严格监控)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1. 九分散:马钱子(制)15g、乳香(制)45g、没药(制)45g、麻黄30g,治跌打损伤、风湿痹痛。

  2. 马钱子散:马钱子(制)10g、全蝎30g,治类风湿关节炎关节僵硬。

  3. 外敷方:马钱子粉+凡士林调膏,治痈疽肿痛、蛇虫咬伤。

  4. 喉科应用:马钱子醋磨,棉裹含咽,治急性咽喉肿痛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

    • 严格控制在0.3-0.6g/日,入丸散(需炮制减毒)。

    • 癌症疼痛:0.5-1mg/kg,分次服用(需医师指导)。

  • 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或浸酒外搽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• 禁忌人群

    • 孕妇禁用(致畸、流产风险)。

    • 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。

    • 心脏病、高血压患者慎用(可能引发心律失常)。

  • 注意事项

    • 严格控制剂量,过量中毒(症状:肌肉震颤、抽搐、呼吸麻痹)。

    • 避免与中枢抑制剂(如酒精、镇静药)同用,加剧毒性。

    • 外用避免接触正常皮肤,防止吸收中毒。

八、炮制

  • 传统炮制

    • 砂烫法:与热砂同炒至鼓起,表面棕褐色,内部黑褐色,降低毒性。

    • 醋炙法:砂烫后加醋淬,增强通络止痛作用。

  • 现代工艺:超临界CO₂萃取法(提取有效成分,减少毒性残留)。

九、鉴别

  • 性状鉴别

    • 种子呈纽扣状圆板形,直径1.5-3cm,厚0.3-0.6cm。

    • 表面密布灰白色或灰棕色绢状绒毛,自中央向四周呈辐射状排列。

    • 边缘微隆起,质坚硬,断面棕褐色,有放射状纹理,中间凹槽状。

  • 显微鉴别

    • 胚乳细胞含大量脂肪油滴及糊粉粒,糊粉粒含针晶束。

    • 种皮表皮细胞壁增厚,木栓化,表面观呈多角形。

  • 理化鉴别

    • 薄层色谱:展开后显士的宁(亮蓝色斑点)和马钱子碱(紫色斑点)。

    • 紫外光谱:254nm下显强荧光。

十、贮藏

  • 条件:置干燥容器内,密闭,阴凉干燥处保存,防潮、防蛀。

  • 注意:定期检查质量,避免与挥发性物质共存。

十一、现代研究

1. 化学成分

  • 生物碱:士的宁(Strychnine,1.2%-2.5%)、马钱子碱(Brucine,0.8%-1.5%),为剧毒成分。

  • 其他:绿原酸、马钱子苷、脂肪油、蛋白质。

2. 药理作用

  • 中枢兴奋:士的宁选择性兴奋脊髓反射中枢,增强骨骼肌张力(治疗瘫痪)。

  • 抗炎镇痛:马钱子碱抑制COX-2、TNF-α等炎症因子(动物模型显示,镇痛效果为阿司匹林的3倍)。

  • 抗肿瘤:诱导肝癌(HepG2)、肺癌(A549)细胞凋亡(IC₅₀ 5-10μg/mL)。

  • 毒性机制:过量抑制延髓呼吸中枢,导致呼吸麻痹;长期低剂量暴露引发肝、肾纤维化。

3. 临床应用

  • 神经系统:类风湿关节炎、中风后遗症的辅助治疗(需配合康复训练)。

  • 疼痛管理:癌症疼痛、术后疼痛(与吗啡联用,减少剂量依赖)。

  • 外科:痈疽疮毒外敷(需控制厚度,避免吸收中毒)。

4. 毒性研究

  • 急性中毒:LD₅₀(小鼠口服)为1.5-2.0g/kg,症状包括肌肉震颤、抽搐、昏迷。

  • 慢性毒性:长期低剂量暴露引发肝细胞水肿、肾小管坏死。

  • 致癌性:世界卫生组织(WHO)列为2B类致癌物(可能对人类致癌)。

十二、总结

马钱子为剧毒中药,以通络止痛、散结消肿为主要功效,主治风湿顽痹、痈疽疮毒等症。现代研究证实其士的宁的中枢兴奋作用及马钱子碱的抗炎机制,但毒性显著(致畸、致癌、呼吸麻痹)。临床应用需严格遵循“小剂量、短疗程”原则,孕妇及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,外用需控制厚度并避免接触正常皮肤。建议优先选用安全替代药物(如雷公藤多苷),马钱子仅在无替代方案时由专业医师指导使用。

十三、附图

药材

中药-马钱子-药材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