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麻黄根又称苦根、草麻黄根、麻黄头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麻黄科植物麻黄(Ephedra sinica Stapf)的干燥根及根茎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  • 性味:味甘、涩,性平。

  • 归经:归心、肺经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  • 功效:收敛止汗。

  • 主治

    • 自汗(白天无故出汗)、盗汗(夜间睡眠汗出)。

    • 久病体虚、产后虚汗不止。

    • 肺虚咳嗽伴汗出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1. 牡蛎散(《和剂局方》):麻黄根9g、牡蛎30g、黄芪15g、浮小麦30g,治体虚自汗、盗汗。

  2. 麻黄根散:麻黄根、当归各等份,研末,治产后虚汗不止。

  3. 麻黄根粥:麻黄根30g、粳米100g,煮粥食,辅助治疗自汗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煎汤,3~10g;或研末,1.5~3g。

  • 外用:研末撒敷或煎水洗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• 表证未解者忌服:外感风寒、发热无汗时禁用(麻黄根收敛,可能留邪)。

  • 阴虚火旺者慎用:需配伍滋阴降火药(如生地、黄柏)。

  • 孕妇慎用:收敛作用可能影响胎气。

八、炮制

  • 净制:除去杂质,洗净,润透,切段,干燥。

  • 炒制:文火炒至表面微黄,增强收敛作用(传统方法,现代多用净制)。

九、鉴别

  • 性状:圆柱形,略弯曲,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,有纵皱纹及支根痕,质硬而脆,断面类白色,粉性。

  • 显微特征:皮层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,导管放射状排列。

  • 理化鉴别:薄层色谱可见麻黄根碱A、B特征斑点。

十、贮藏

置干燥处,防潮、防蛀。

十一、现代研究

1. 化学成分

  • 生物碱:麻黄根碱A(Ephedradine A)、麻黄根碱B,为收敛止汗的主要活性成分。

  • 黄酮类:槲皮素、山奈酚苷,具抗氧化作用。

  • 多糖:调节免疫,辅助增强收敛效果。

2. 药理作用

  • 收敛止汗:麻黄根碱直接抑制汗腺分泌,减少汗液生成(动物实验显示,给药后汗液量下降40%-60%)。

  • 抗炎抗菌:黄酮类成分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(体外实验MIC为0.5-2mg/mL)。

  • 调节免疫:多糖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,辅助治疗虚汗(小鼠模型显示,吞噬指数提升30%)。

3. 临床应用

  • 多汗症:单用或配伍牡蛎、浮小麦,治疗原发性手汗症、更年期盗汗(有效率70%-80%)。

  • 术后虚汗:与黄芪、白术配伍,减少剖宫产、肿瘤术后虚汗(临床观察显示,72小时内止汗率达85%)。

  • 肺虚咳嗽:麻黄根配伍五味子、百合,缓解慢性支气管炎伴汗出(症状改善率65%)。

十二、总结

麻黄根为收敛止汗专药,性平味涩,归心肺经,主治自汗、盗汗及体虚多汗。现代研究证实其麻黄根碱的直接抑汗作用及多糖的免疫调节机制,临床广泛用于多汗症、术后虚汗等。使用时需严格区分麻黄(发汗)与麻黄根(止汗),表证未解者禁用,阴虚火旺者需配伍滋阴药。

十三、附图

饮片

中药-麻黄根-饮片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