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又称末药、明没药,出自《本草图经》,为橄榄科植物没药树或其同属植物茎干皮部渗出的干燥树脂。
二、入药部位
橄榄科植物没药树(Commiphora myrrha)或爱伦堡没药树(Commiphora erythraea)的干燥树脂,属树脂类中药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平,味辛、苦;归心、肝、脾经,具活血散瘀、通络止痛之性。
四、功效主治
核心功效:散瘀定痛、消肿生肌、活血通络。
主治病症:
血瘀证:胸痹心痛、胃脘疼痛、痛经、产后瘀阻、癥瘕腹痛;
外伤科:跌打损伤、风湿痹痛、痈肿疮疡、疮口不敛;
其他:咽喉肿痛、目赤肿痛、痔疮肿痛。
五、相关配伍
经典配伍:与乳香配伍(如“乳香没药散”),增强活血散瘀、消肿止痛之力;
外伤应用:配伍血竭、儿茶、降香治跌打损伤;
疮疡治疗:与冰片、珍珠粉外用促疮口愈合;
禁忌配伍:避免与硫黄、雄黄同用,防止药性冲突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3-10g/日,或研末冲服;
外用:适量研末调敷或湿敷患处;
注意:需遵医嘱,过量可致胃肠刺激、恶心呕吐;孕妇及经血量多者忌用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用人群:孕妇、经血量多者、无血瘀证者、过敏体质、脾胃虚弱者;
慎用情况:慢性胃病、肝肾功能不全者;
特殊反应:可能引起皮肤过敏(瘙痒、红肿)、胃肠道不适。
八、炮制方法
净制:拣净杂质;
醋制:加醋拌匀焖透,炒至表面光亮(每100kg没药用醋5kg);
炒制:文火炒至表面光亮;
其他工艺:香附制、麸制、灯心制、煨制等,以减少刺激性,增强疗效。
九、鉴别特征
外观:不规则颗粒或团块,表面红棕或黄棕色,断面颗粒状有光泽;
气味:气微香特异,味微苦辛;
理化反应:加热熔融呈油状,冷却凝固;水试不立即溶解,表面形成粘液;
伪品鉴别:伪品常颜色异常(过深/浅)、气味刺鼻、溶解异常。
十、贮藏条件
密闭容器保存,避光、通风干燥处(≤25℃),定期检查防潮防霉,避免与挥发性物质共储。
十一、现代研究
化学成分:含树脂(α-没药酸、β-没药酸)、树胶、挥发油(丁香油酚、蒎烯);
药理作用:
抗炎镇痛:抑制炎症因子(如TNF-α、IL-6);
促进伤口愈合: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;
调节血脂:降低胆固醇,预防动脉粥样硬化;
抗菌: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;
临床应用:用于跌打损伤、关节炎、慢性溃疡、心血管疾病辅助治疗。
十二、总结
没药作为活血化瘀要药,以“辛散苦泄、性平通络”为特点,适用于血瘀证及外伤科疾病。但其峻烈之性需严格把握剂量与禁忌,孕妇、虚寒体质及出血倾向者忌用。现代研究证实其多成分协同作用,在抗炎、镇痛、促进组织修复方面具有明确疗效,但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,避免自行用药导致不良反应。贮藏时需注意防潮防霉,确保药效稳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