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梅花参又称“梅参”“凤参”“白刺参”,因体表肉刺基部相连呈梅花瓣状得名,属海参科大型海参,体长可达1米,是海参中体形最大者。
二、入药部位
以干燥全体入药,需经采收后去除内脏泥沙,盐水煮制后晒干或烘干,保留肉质层及刺状突起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温,味咸;归肾、肺经,兼入肝、脾经,具温肾壮阳、润肺养阴之效。
四、功效主治
核心功效:补肾益精、养血润燥、润肺养阴、宁心安神、制酸止痛。
主治病症:
肾阳虚证:阳痿、腰膝酸软、畏寒肢冷、水肿;
肺虚证:久咳虚喘、肺结核;
血虚证:月经不调、产后血虚;
消化系统:胃痛泛酸、老年便秘;
现代应用:糖尿病辅助治疗、慢性肝病康复、增强免疫力。
五、相关配伍
经典配伍:与虾仁、鸡胸肉炖服补肾壮阳;配伍银耳、鸡蛋治阴虚便秘;与雪莲花、黄鱼制羹养肝;
禁忌配伍:避免与海参同食(蛋白质凝固难吸收),慎与寒凉药物配伍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6-9g,或研末5-10g冲服;鲜品需发制后煮食;
外用:研末调敷或湿敷患处;
注意:需严格控量,过量可致消化不良或过敏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用人群:孕妇、脾胃虚寒腹泻者、感冒发热期、过敏体质、儿童;
慎用情况:阴虚火旺、肝阳上亢、高血压患者;
特殊反应:可能引发皮肤瘙痒、腹胀、腹泻,硫磺熏制品易致呼吸道刺激。
八、炮制方法
传统炮制:春秋季捕获后去内脏,盐水煮1-2小时,晒至半干时入蓬叶液煮至色黑,再晒干;
现代工艺:低温烘干保留活性成分,发制需浸泡12小时后煮制,清理内脏防沙砾残留。
九、鉴别特征
外观:长圆筒状,长60-100cm,橙黄/橙红色背带黄褐斑点,腹面红色,背部肉刺呈梅花瓣状,腹面密布管足;
质地:肉质肥厚,断面可见颗粒状骨片及X形纤维;
理化:水试膨胀至3倍体积,火烤有蛋白焦香,伪品色暗、刺状不齐。
十、贮藏条件
密闭容器置阴凉干燥处(≤25℃),避光防潮,防蛀防霉,短期可冷藏(2-8℃),忌与挥发性物质共储。
十一、现代研究
化学成分:含硫酸化多糖、皂苷(如thelenostatinl)、甾醇、氨基酸、微量元素;
药理作用:
免疫调节:增强巨噬细胞活性,促进淋巴细胞增殖;
抗炎镇痛:抑制COX-2酶活性,减轻炎症反应;
抗肿瘤:诱导癌细胞凋亡,抑制血管生成;
代谢调节:改善糖脂代谢,辅助降血糖、血脂;
临床应用:用于肾阳虚证、慢性胃炎、术后康复、肿瘤辅助治疗。
十二、总结
梅花参作为大型海参类药材,以“温肾润肺、养血益精”为特点,适用于肾阳虚、肺虚及血虚证候。但其性温走窜,需严格把握剂量与禁忌,孕妇、虚寒体质及过敏者慎用。现代研究证实其多成分协同作用,在免疫调节、抗炎、抗肿瘤及代谢调节方面具有潜在价值,但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,避免自行用药导致不良反应。贮藏时需注意防潮防蛀,确保药效稳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