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玫瑰花别名包括刺玫、红玫瑰、粉玫瑰、白玫瑰、赤蔷薇花、刺玫花,古称“徘徊花”“笔头花”,因花形艳丽、香气浓郁被誉为“爱情之花”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以花蕾为主(中国药典2020版明确收载花蕾),部分传统剂型(如新疆维药玫瑰花糖膏)使用开放花朵。花蕾需经干燥处理,保留挥发油(如香茅醇、香叶醇)及多酚类成分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性温,味甘、微苦;归肝、脾经,具疏肝解郁、和血调经之性,善行气而不伤阴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  • 核心功效:行气解郁、和血止痛、疏肝理气。

  • 主治病症

    • 肝胃气痛、胸胁胀闷、脘腹痞满;

    • 月经不调、经前乳房胀痛、痛经;

    • 跌打损伤、瘀血肿痛、疮疡初起;

    • 现代研究证实其抗氧化、抗炎、降脂作用,辅助治疗高血脂、慢性肝病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• 经典配伍:与当归、白芍合用(如“逍遥散”变方)增强疏肝养血之力;与菊花、茉莉花配伍清热明目、疏肝解郁;与金银花、洛神花搭配清热解毒、调节血脂。

  • 禁忌配伍:避免与茶叶(含鞣酸影响吸收)、硫磺熏制花同用,孕妇慎与活血药配伍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干花3-5g/日(煎汤或泡茶),鲜花10-15g;外敷捣碎湿敷或煎汁涂搽。

  • 注意:经期、孕妇、术后患者需减量或禁用;长期服用需监测肝肾功能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• 禁用人群:孕妇、经期量多者、术后出血期、脾胃虚寒腹泻者、气血亏虚者、过敏体质;

  • 慎用情况:便秘、低血压、脾虚失眠、正在服用抗凝血药物者;

  • 特殊反应:过量可能引起胃痛、腹泻;硫磺熏制品易致呼吸道刺激。

八、炮制方法

  • 净制:除去杂质、花柄及蒂,筛去灰屑;

  • 干燥:低温烘干(≤40℃)保留香气,避免高温破坏挥发油;

  • 特殊工艺:新疆维药传统炮制包括蜜炙、醋制以增强润燥功效。

九、鉴别特征

  • 外观:花蕾呈球形或半球形,直径1-2.5cm,花瓣紫红色或黄棕色,皱缩覆瓦状排列,花托半球形,萼片披针形带柔毛;

  • 气味:香气浓郁,味微苦涩;

  • 理化鉴别:熏硫花颜色发白、有酸味,水试显酸性;优质花低温烘干,色泽鲜艳,香味持久。

十、贮藏条件

密闭容器置于阴凉干燥处(≤25℃),避光防潮;短期可冷藏(2-8℃)保鲜,忌与挥发性物质共储,定期检查防霉变。

十一、现代研究

  • 化学成分:含挥发油(香茅醇、芳樟醇)、多酚类(黄酮)、维生素C、有机酸;

  • 药理作用:抗氧化(清除自由基)、抗炎(抑制TNF-α)、降脂(调节胆固醇代谢)、抗菌(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)、促进伤口愈合;

  • 临床应用:辅助治疗肝郁气滞型抑郁症、更年期综合征、高脂血症、慢性胃炎。

十二、总结

玫瑰花作为“药食同源”的典型代表,以“温而不燥、行而不破”为特点,适用于肝郁脾虚、血瘀气滞证候。但其性温走窜,需严格把握剂量与禁忌,孕妇、虚寒体质及出血倾向者慎用。现代研究证实其多成分协同作用,在调节情绪、代谢及抗炎方面具有明确疗效,但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,避免自行用药导致不良反应。贮藏时需注意防潮防蛀,确保药效稳定。

十三、附图

原态

中药-玫瑰花-原态.jpg

药材

中药-玫瑰花-药材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