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蒙花、蒙花珠、老蒙花、羊耳朵朵尖、水锦花、黄花醉鱼草、小锦花、黄饭花、疙瘩皮树花、鸡骨头花。古代文献中又称“小锦花”(《雷公炮炙论》)、“黄饭花”(《南宁市药物志》)。
二、入药部位
马钱科植物密蒙花的干燥花蕾和花序,以春季采收的花序小分枝入药,表面灰黄色或棕黄色,密被茸毛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味:甘,微寒。
归经:归肝经,部分文献提及可入脾、肺经。
四、功效主治
核心功效:
清肝明目:治疗肝热目赤、多泪羞明、眼生翳膜、角膜云翳、白内障早期。
退翳消障:改善翼状胬肉术后复发,减轻结膜炎、睑缘炎红肿热痛。
抗菌抗炎: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、绿脓杆菌,减轻过敏性结膜炎免疫反应。
抗氧化保护:延缓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,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微血管渗漏。
主治病症:目赤肿痛、视物模糊、风热目疾、肝血虚眼花、结膜炎、睑缘炎、春季卡他性结膜炎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。
五、相关配伍
经典配伍:
与枸杞子、菊花:增强清肝养血明目,用于肝血虚引起的眼花、视物不清。
与青葙子、石决明:加强清热明目退翳,治疗肝经实热目赤肿痛。
与决明子、谷精草:协同降火,缓解眼疲劳及用眼过度干涩。
密蒙花散(《银海精微》):配伍羌活、蔓荆子等,治肝胆虚损、瞳人不清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3-9克,或沸水冲泡(90℃以上,10-15分钟),每日3-5克,可反复冲泡2-3次。
外用:煎煮后熏蒸眼部,或制成眼药水。
炮制:蜜制(酒浸后蜜蒸至黄色)增强润肺明目效果,或直接干燥使用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忌人群:阳虚内寒者(加重寒气)、孕妇(可能引发腹痛)、过敏体质(皮肤红斑、瘙痒)、癫痫患者、服用抗凝药/降糖药者(需咨询医生)。
注意事项:避免与辛辣、寒凉食物同食;连续使用不超过2周;脾胃虚寒者慎用。
八、炮制方法
传统炮制:拣净杂质,去枝,酒浸一宿后蜜蒸至黄色(《雷公炮炙论》)。
现代加工:蜜炒至不粘手,每100kg用蜜25kg;或直接干燥切段。
九、鉴别特征
外观:不规则圆锥状花序,长1.5-3cm,表面灰黄/棕黄,密被茸毛;花蕾短棒状,花冠筒状,4裂片,雄蕊4枚。
显微:花萼下表面非腺毛(4细胞,壁厚),花粉粒球形(直径13-20μm),表面光滑。
十、贮藏方法
常规:密封、避光、阴凉干燥处保存,开封后3个月内用完。
长期保存:冷藏(保鲜层)可存1-2年,但口感下降;避免阳光直射及潮湿。
十一、现代研究
化学成分:含黄酮类(密蒙花苷)、萜类、挥发油、酚酸等,活性成分为抗氧化、抗炎核心物质。
药理作用:
抗氧化:清除自由基,保护视网膜光损伤。
抗炎:抑制前列腺素E2合成,调节Th1/Th2平衡。
抗菌: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绿脓杆菌有效。
神经保护: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认知功能,延缓黄斑变性。
抗肿瘤:诱导癌细胞凋亡(体外研究)。
临床应用:辅助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、高血压眼病,作为天然防腐剂。
十二、总结
密蒙花是传统明目要药,性微寒,归肝经,擅长清肝热、退翳障,现代研究证实其抗氧化、抗炎、抗菌及视网膜保护作用。使用需注意禁忌人群及合理配伍,避免过量或长期使用。作为药食同源植物,常用于茶饮、药膳及眼病治疗,是自然疗法中“护眼良药”的代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