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
木贼草、锉草、节节草、节骨草、响草、接骨叶、笔杆草、笔筒草、擦草、无心草、笔头草、笔管草,部分地区称“千峰草”“马人参”。

二、入药部位

干燥地上茎:以春季或秋季采收的茎部入药,需去除杂质及根部,洗净润透后切段干燥。茎呈长管状,直径6-8mm,中空有节,表面灰绿色或黄绿色,具18-30条纵棱,节间长3-6cm,质脆易折断,断面中空呈环状空腔。

三、性味归经

  • 性味:甘、苦,平。

  • 归经:归肺、肝、胆经,主疏散风热、明目退翳、止血。

四、功效主治

  • 核心功效

    • 疏散风热:治风热感冒、咽喉肿痛、痈肿疮疡。

    • 明目退翳:缓解目赤肿痛、迎风流泪、目生云翳、视力模糊,尤擅肝胆风热上扰之目疾。

    • 凉血止血:用于便血、痔疮出血、崩漏、血痢、脱肛等出血证。

    • 抗炎抑菌: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、炭疽杆菌等,辅助治疗肠炎、痢疾。

    • 其他:润肠通便、抗肿瘤、抗氧化、调节免疫。

  • 主治病症:风热目疾、出血证、咽喉肿痛、痈肿、腹泻、疟疾、疝痛、脱肛、皮肤瘙痒等。

五、相关配伍

  • 明目退翳:配伍苍术、菊花、谷精草、密蒙花,增强疏风清热、明目效果(如《太平圣惠方》木贼散)。

  • 止血:与槐米、枳实、地榆配伍,治血热妄行之出血。

  • 解毒消肿:配伍白蒺藜、蛇床子,外洗治疗湿疹、疥癣。

  • 通便润肠:与火麻仁、郁李仁同用,缓解肠燥便秘。

六、用法用量

  • 内服:煎汤3-9g,或入丸散;炒炭(木贼炭)增强止血作用。

  • 外用:煎水熏洗、研末调敷或浸酒涂擦,适量使用。

  • 炮制:传统切段干燥,或武火炒至焦黑色(木贼炭)以增强收敛止血。

七、使用禁忌

  • 禁忌人群:气血虚者、阴虚内热者、脾胃虚弱者、孕妇慎用;过敏体质者首次使用需减量测试。

  • 注意事项:避免与辛辣刺激性食物(如辣椒、花椒)同食;内服过量可能致恶心、呕吐;外用药避免接触眼睛及黏膜。

八、炮制方法

  • 传统炮制:洗净润透后切段,干燥;或武火炒至焦黑色,喷水灭火星后晾干。

  • 现代加工:超微粉碎、密闭煅烧减毒,或制成浸膏、酊剂增强药效。

九、鉴别特征

  • 外观:茎长管状,不分枝,表面灰绿/黄绿,具纵棱及疣状突起,节部有筒状鳞叶,质脆易断,断面中空环状。

  • 显微:茎横切面可见环形空腔及小空腔排列成环,含硅质细胞。

  • 理化:紫外光下显特定荧光,燃烧有草木灰味。

十、贮藏方法

置干燥通风处,防潮防蛀,避免与硫磺、硝石等物质接触,定期检查防霉变。

十一、现代研究

  • 化学成分:含硅质、黄酮类(如木犀草素)、生物碱、氨基酸、鞣质、微量元素(如钾、钙)。

  • 药理作用

    • 抗炎:抑制炎症因子释放,缓解湿疹、肠炎。

    • 抗菌:对多种病原菌有抑制作用。

    • 抗氧化:清除自由基,延缓衰老。

    • 抗肿瘤:体外实验显示对某些癌细胞有抑制作用。

    • 止血:促进血小板聚集,缩短凝血时间。

  • 临床应用:辅助治疗眼科疾病、出血证、肠道炎症、皮肤疾患,需结合现代医学监测安全性。

十二、总结

木贼为木贼科植物干燥地上茎,性平味甘苦,归肺、肝、胆经,功擅疏散风热、明目退翳、止血,主治目疾、出血证、风热病证等。其现代研究证实抗炎、抗菌、抗氧化、抗肿瘤等活性,临床应用广泛。使用时需注意禁忌人群及配伍,遵循“中病即止”原则,避免自行用药风险。炮制后使用更安全,贮藏需防潮防蛀。作为传统中药,木贼在自然疗法中具有重要价值,但需在专业指导下使用以确保安全有效。

十三、附图

药材

中药-木贼-药材.jpg

饮片

中药-木贼-饮片.jp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