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槿皮、川槿皮、白槿皮、芦树皮、槿树皮、碗盖花皮,部分地区称“土槿皮”(需与桃金娘科植物区分)。
二、入药部位
锦葵科植物木槿的干燥茎皮或根皮,以春季4-5月剥取茎皮、秋末采挖根皮晒干后入药,经炮制切丝使用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味:甘、苦,微寒。
归经:归大肠、肝、心、肺、胃、脾经,主清热利湿、杀虫止痒,兼及多系统调理。
四、功效主治
核心功效:
清热利湿:治湿热泻痢、肠风下血、赤白带下、阴道滴虫。
杀虫止痒:疗皮肤疥癣、阴囊湿疹、牛皮癣、脚癣、荨麻疹。
解毒消肿:缓解痔疮肿痛、脱肛、聤耳流脓、鼻衄齿衄。
收敛固涩:用于久泻不止、崩漏、带下及术后疮疡收敛。
主治病症:慢性肠炎、细菌性痢疾、痔疮出血、皮肤真菌感染、妇科炎症、过敏性皮肤病、慢性支气管炎等。
五、相关配伍
经典配伍:
顽癣方:与大斑蝥、巴豆、轻粉共研末,醋调外搽(《鲁府禁方》)。
牛皮癣方:木槿皮30g、大风子仁15个、半夏15g,浸醋7日外涂。
脚癣方:木槿皮60g浸75%乙醇,外擦患处。
脱肛方:煎汤熏洗后,配白矾、五倍子外敷。
赤白带下方:木槿根皮60g配白酒内服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3-10g,或入丸散;炮制后(如醋制、蜜炙)更安全。
外用:煎汤熏洗、浸酒涂擦或研末调敷,适量使用,避免黏膜接触。
炮制:茎皮4-5月剥取晒干,根皮秋末采挖晒干;洗净润透切丝,干燥后使用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忌人群:脾胃虚寒者、孕妇慎用;过敏体质者首次使用需减量测试。
注意事项:避免与辛辣油腻食物同食;内服需遵医嘱,过量可能致恶心、呕吐;外用药避免接触眼睛及黏膜。
八、炮制方法
传统炮制:茎皮/根皮去杂质,洗净润透后切丝,干燥保存。
现代加工:超微粉碎、密闭煅烧减毒,或制成浸膏、酊剂增强药效。
九、鉴别特征
外观:不规则丝状,外表面青灰白至灰褐色,有纵皱纹及点状皮孔;内表面黄白色,平滑具纤维纹理。
显微:切面显灰黄与白色相间齿形纹理,质坚韧,气微,味淡。
理化:含辛二酸、β-谷甾醇、肉豆蔻酸等成分,紫外光下显特定荧光。
十、贮藏条件
置干燥通风处,防潮防蛀,避免与硫磺、硝石等物质接触,定期检查防霉变。
十一、现代研究
化学成分:含黄酮类、萜类、挥发油、鞣质、氨基酸及微量元素(如铁、锌)。
药理作用:
抗菌: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白色念珠菌、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。
抗炎:抑制炎症因子释放,缓解湿疹、皮炎症状。
抗氧化:清除自由基,延缓皮肤衰老。
抗肿瘤:体外实验显示对某些癌细胞有抑制作用。
免疫调节:增强机体免疫功能,辅助治疗免疫相关疾病。
临床应用:辅助治疗皮肤疾病、肠道炎症、妇科炎症等,需结合现代医学监测安全性。
十二、总结
木槿皮为药食同源植物,性寒味苦甘,归多经,功擅清热利湿、杀虫止痒,主治湿热泻痢、皮肤疾患等。其现代研究证实抗菌、抗炎、抗氧化等活性,临床应用广泛。使用时需注意禁忌人群及配伍,遵循“中病即止”原则,避免自行用药风险。炮制后使用更安全,贮藏需防潮防蛀。作为天然药物,木槿皮在自然疗法中具有重要价值,但需在专业指导下使用以确保安全有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