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别名
木鳖、番木鳖、葫芦科苦瓜属植物种子,别名源于其果实形态及药用特性,常见称谓为“木鳖子”。
二、入药部位
干燥成熟种子:冬季采收果实,剖开晒至半干后取种子,去壳取仁,经炮制后入药,以种子内仁为主要药用部分。
三、性味归经
性味:性凉,味苦、微甘。
归经:归脾、胃、肝经,主散结消肿、攻毒疗疮,兼及温经散寒。
四、功效主治
核心功效:
散结消肿:治疗疮疡肿毒、乳痈、瘰疬、痔漏、干癣、秃疮及风湿关节疼痛。
攻毒疗疮:抑制白色念珠菌等病原微生物,缓解疥疮、癣疾及疮疡溃烂。
温经散寒:改善寒邪凝滞导致的腹痛、痹痛、痛经及经脉拘挛。
降压与抗氧化:木鳖子皂苷扩张血管、降低血压,抗氧化成分延缓衰老,调节心血管健康。
其他作用:抗菌消炎、调节血压、补血养血、滋阴安神,辅助治疗高血压、贫血及神经衰弱。
主治病症:疮疡肿毒、乳痈、瘰疬、痔漏、风湿关节痛、痛经、高血压、贫血、神经衰弱等。
五、相关配伍
肿瘤辅助:配伍大黄、甘草、蛇舌草,缓解肿瘤症状(需遵医嘱)。
痔疮治疗:与荆芥、朴硝煎汤熏洗,或配伍蓖麻子、巴豆肉制膏外敷。
耳部疾病:与赤小豆、川大黄调涂治疗耳肿痛。
痞癣:联合独蒜、雄黄制膏贴敷。
阴疝偏坠:木鳖子磨醋调黄柏、芙蓉末外敷。
脚气肿痛:与甘遂、猪腰同用,或配伍厚桂、热酒内服。
六、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0.9-1.2克,或入丸散;炮制后(如木鳖子霜)更安全。
外用:研末调油或醋敷患处,适量使用,避免黏膜接触。
炮制方法:去壳取仁后炒制、煨制、烫制,或制成粉末、膏药(如神效千捶膏、乌龙膏)。
七、使用禁忌
禁忌人群:孕妇、体虚者禁用;肝肾功能不全、过敏体质者慎用。
毒性风险:过量导致恶心、呕吐、头痛、腹痛、意识模糊,甚至休克、便血;小鼠静脉注射半数致死量为32.35mg/kg。
注意事项:避免与药性相同食物同食,需严格遵医嘱控制剂量,外用避免黏膜接触。
八、炮制
传统炮制:冬季采收,晒干去壳取仁,炒焦、煨制或烫制去油,制成粉末或膏药。
现代加工:超微粉碎、密闭煅烧减毒,或制成木鳖子霜(去油后呈白色粉末)。
九、鉴别特征
外观:种子扁平圆板状,直径2-4cm,表面灰棕至黑褐色,具网状花纹,边缘有浅黄色种脐;内种皮灰绿色,绒毛样,富油性,味苦。
显微:外种皮质硬脆,内种皮绒毛状,含油性成分,紫外光下显特定荧光。
十、贮藏
常规:干燥处密封保存,防潮防蛀,避免与硫磺、硝石接触。
长期:阴凉干燥处保存,定期检查防霉变。
十一、现代研究
化学成分:含木鳖子酸、丝石竹皂甙元、齐墩果酸、α-桐酸、氨基酸、甾醇等。
药理作用:
抗炎、溶血、抗氧化、抗菌(如金黄色葡萄球菌、白色念珠菌)。
降血压、抗肿瘤(体外诱导癌细胞凋亡)、调节免疫。
毒性研究显示需严格控制剂量,避免蓄积中毒。
临床应用:辅助治疗疮疡、肿瘤、高血压,需结合现代医学监测血铅及肝肾功能。
十二、总结
木鳖子为葫芦科植物干燥成熟种子,性凉味苦微甘,归脾、胃、肝经,功擅散结消肿、攻毒疗疮,兼及温经散寒、降压抗氧化。其毒性显著,需严格炮制及剂量控制,孕妇、体虚者禁用。现代研究证实其抗炎、抗菌、抗肿瘤及心血管保护作用,但需平衡疗效与安全性,遵循“中病即止”原则,结合现代医疗监测,确保安全有效应用。